首页>多党合作>九三学社
海上光伏,绘就绿能新图景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海洋新能源专题调研小记
盛夏时节,青岛海风轻拂,海上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协同推进,勾勒出青岛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图景。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组织专家团队分别在7月14日、8月5日深入海上光伏建设一线进行专题调研。
“目前,我们采用立体海域开发模式,将光伏板架设在距离滩涂地面3.5—4米的高度。这样既能保证光伏组件获得最佳光照角度,维持较高的发电效率,又能完整保留下方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在大唐山东公司金能棋子湾海上光伏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创新亮点。
专家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考察项目运用的多项“黑科技”:无人机在空中来回穿梭,实时监测施工进度;低噪声打桩设备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一览无余。
“科技的真谛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读懂自然的语言,用创新实现共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吕胜华认为,唯有坚持“生态为基、科技为翼”,才能让海洋新能源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九三学社社员、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张纪刚提出,首先要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评估体系,确保从规划到运营的每个环节都符合海域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和渔业资源保护等政策要求。其次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重点研发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九三学社社员、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梁士民建议,应创新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当地社区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养护的协调发展。
“今年年初我们全面启动了海上施工安装,目前项目整体推进顺利。”在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当前建设进度、后续发展规划及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题。施工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身着橙色工装的施工人员正专注作业,岸边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明黄色的防腐桁架整齐地等待安装。三艘工程船配合默契,将组装好的桁架结构精准地吊装到指定位置。极目远眺,已完成的光伏阵列如同巨大的蓝色拼图铺展在海平面上,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由深靛到浅蓝的渐变色彩,蔚为壮观。专家们对施工环节进行了细致考察,针对防腐工艺、系统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展开专题研讨,提出了多项可行性建议。
张纪刚认为,在海洋这一特殊腐蚀环境中,应重点突破新型高耐久PHC管桩和轻型耐腐蚀支架的研发应用。针对外露钢构件,应采用高性能防腐涂层或包覆防护技术;还要建立完善的运维巡检机制,做到问题早发现、快修复;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海上光伏设施的耐久性和运营效益。
九三学社社员、青岛松本造船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飞则建议,可以研发光伏智能清洗机器人,引入无人机巡检、数字孪生和AI预测性维护等智能技术,有效降低人工运维成本,减少故障停机损失。要完善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专业化海洋新能源配套产业园。
“应抢抓新能源技术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海上光伏、风电、氢能与储能一体化布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九三学社社员、三峡青岛一期3000MW海上风电项目现场经理李向南补充道。
“能源绿色转型正推动能源体系升级和产业体系绿色重塑,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和雄厚的产业积淀,海洋新能源已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王波表示,市委会将充分发挥科技界别优势,组织社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助推海洋新能源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陈小艳 姜玉兰 隋俊昌)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