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同心论坛
新时代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面临的挑战及路径分析
今年正值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从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确立基本框架,到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部署,这一重大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将统战工作纳入治国理政总体布局,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统战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根本性问题,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四个鲜明特征:一是领导体制更加健全。北京市率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32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协同效能显著提升。浙江省“同心共富”工程通过1895家“共富工坊”,带动近10万农民就业,3945家企业结对帮扶3527个村,展现了统一战线服务大局的独特优势。三是覆盖范围持续拓展。从传统统战对象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从各族各界到海外侨胞,统战工作网络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覆盖。四是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哈尔滨市呼兰区“一舱两端”数字统战管理平台的实践表明,现代科技为统战工作插上了智慧翅膀,基层统战工作活跃在群众手上,走进了百姓心里。
二、 新时代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大统战工作格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多维度、多层次的现实挑战。
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整合效能考验。随着新业态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已超过8400万人,自由职业者等新兴群体呈现“高流动性、弱组织性”的特征。传统的“单位制”统战模式与新的社会群体之间出现适配落差,亟须构建更具弹性的工作体系。统一战线成员利益诉求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要求工作方法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制度运行机制存在结构性瓶颈。部分地区的协同机制存在形式化倾向:会议多落实少、文件多实效少、表态多行动少。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明显,东西部地区在统战经费投入比及专业人才密度等方面差距较大。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
数智技术引发现实风险。数据壁垒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突出,部门间数据几乎不能共享;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统战系统遭受的网络攻击逐年增长;算法应用中的“黑箱效应”和潜在偏见,可能加剧群体隔阂;基层统战部门的数智治理能力存在明显断层,县级以下数智专业人才占比低。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传导压力。境外势力渗透手段升级,呈现方式隐蔽化、技术智能化、内容精准化等特征;“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使海外统战工作面临新课题;留学生思想状况的多元化和海外中资机构外籍员工等新群体的出现,都对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创新要求。
三、 新时代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路径分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破解深层次矛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要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将党的领导贯穿统战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具体而言,要健全“三个制度”:完善党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决策议事制度;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创新思想政治引领,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制度。
深化制度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重点推进“三个建设”:首先是健全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建立“1﹢N”部门联动机制,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其次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再次是完善激励相容的考核评价体系,设置“政治引领指数”“社会整合指数”等核心指标,强化结果导向。
锻造过硬队伍,提升专业能力。着力实施统战干部“三大工程”:“育苗工程”重点培养年轻干部,通过“上挂下派”提升实践能力;“强基工程”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制”帮扶机制;“领航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既懂统战业务又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队伍。同时,要完善干部关爱机制,建立容错纠错制度,让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底气。
推动数智赋能,实现融合发展。重点构建三大体系:建设国家级统战大数据平台,破除“数据孤岛”;开发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工作效能;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字防线。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技术应用与政治原则的关系、效率提升与公平正义的关系、创新发展与安全可控的关系。只有坚持技术为统战服务、工具为人服务,才能实现“数智赋能”与“政治引领”的有机统一。
(作者宋菊芳系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研究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