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口述历史

视死如归跳悬崖 舍生取义壮中华

——聆听幸存者葛振林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2025年08月11日 09:48  |  作者:陈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又想起32年前的往事。

1993年6月10日,65集团军“红一师”举行建师60周年纪念活动,“红一师”老兵、“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受邀参加,我当时是新华社军事记者,有幸采访了葛老,听他讲述了当年五壮士跳下狼牙山的来龙去脉。

1、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与宋学义在(7868399)-20250811093454

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右)与宋学义在一起。

叛徒引来日寇扫荡

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不仅在军事上占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与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突然从四面八方对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进行包抄,试图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地方党政机关和周围群众。

日寇为何要对狼牙山地区进行扫荡呢?葛振林讲述了缘由:导致日寇对狼牙山扫荡的起因是叛徒赵玉昆。葛振林说,赵玉昆原是八路军冀中军区收编的民间抗日武装,收编后赵玉昆担任了第一军分区支队司令员,其之前好逸恶劳,走上黑道,投靠了土匪,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华北民众救国军”。被收编后其匪性未改,野心膨胀,于1940年率部投靠日军,被日军任命为易县警备团长兼特务部部长。次年9月,对狼牙山地区八路军了如指掌的赵玉昆,带领日伪军对狼牙山地区发起围剿。

人作孽,不可活。葛振林说,尽管抗战胜利后赵玉昆自毁容貌,改名易姓潜逃,但经群众举报,终于在1950年以叛国罪、汉奸罪被判处死刑。

面对赵玉昆带领数千日伪军的围剿,应该如何突围呢?当时担任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斗方案,把主力调到外线打击敌人,以解狼牙山之围。当时,他向一分区1团团长邱蔚交代任务,由他们掩护突围。

邱团长把掩护突围殿后的重任交给了7连,并要求待大家安全转移后,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

葛振林回忆: 连续打退敌人5次冲锋

当时我是6班副班长,班长是马宝玉,战士有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听到要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的消息后,班长代表我们找指导员蔡展鹏请战。考虑我们班战斗力强,指导员和连长商量后,同意了。

夜里,狼牙山上刮着寒风。山下的日军盲目地向山上打枪却不敢上山。午夜,敌人包围的口子出现了空隙,杨司令员果断地下令突围。

在清冷的月光下,大批地方干部和群众由部队掩护着,很快消失在碾子台方向。

邱团长临走时,对我们班的同志说:“突围的队伍和你们连队的主力能不能安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全看你们能不能把敌人死死拖住。从现在起,你们一个人就要对付十个或几十个敌人了。你们要充分利用狼牙山的天险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后来7连主力撤退时,指导员蔡展鹏又对我们班交代:“你们在山上掩护要争取让地方的同志和群众走得更远一些,让连队主力安全地突围出去。你们坚持到中午,然后看情况,能往哪儿撤就往哪儿撤,明天到规定地点集合。”

“连队主力撤离后,我们趁着月色,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作一束一束,把地雷从山脚一直埋到半山腰。然后,占领有利地形隐蔽起来,等待敌人上当。”葛振林回忆说。

9月25日上午,500多名日军嗷嗷叫着,扑向我们6班。地雷连连爆炸,日本兵尸体横飞,但仍穷追不舍。

硝烟过后,日本兵谨慎地向山上爬来。越来越近了,只有二三十米了。

7、新中国成立后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7868411)-20250811093459

新中国成立后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

“打!”班长马宝玉猛地站了起来,把手榴弹狠狠地投向敌人。紧接着,我们四个人的手榴弹也一齐飞进日本兵群里,日本兵滚着、爬着,退下去了。

敌人又进攻了。率先冲上的7个日本兵,两个在前面,5个在后面,随着一声枪响,一个端机枪的日本兵往后仰,被背了下去。有个日本兵一摇小旗,下头又上来30多个敌人,这时松树坨那里摆上了一门小炮,东西水那里安上了一挺重机枪,朝山上猛烈射击。一阵炮火过后,敌人又开始冲锋。我们班接连打下敌人4次冲锋,5个人一个也没少。

“鬼子又上来了,打!”班长马宝玉喊道。

敌人的第5次冲锋又被打退。

山脚下又集结着新来的100多名敌人。一个指挥官叫士兵把日本旗插在地上,将一块大红布铺开。我们看得莫名其妙,忽听空中一阵巨响,两架敌机恶狠狠地俯冲下来,我们刚卧倒,敌机便开始扫射。紧接着,山下的敌人指挥官把战刀一挥,日本兵又往上冲了。

为了不让敌人跟得太紧,凡是到了能够射击的地方,我们都向敌人射击。敌人就这样被牵着鼻子往山顶走。

我们边打边往山上撤,在那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日本兵的尸体。

葛振林回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

太阳偏西了,我们继续把日本兵往狼牙山主峰棋盘陀引,上当的日本兵紧追不舍。

我们在往主峰棋盘陀撤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乡,后来得知他叫冉元同,是易县狼牙山镇甘河北沟村人。我们说:“老乡!鬼子追来了,快找个地方藏起来吧!”

冉元同问:“同志们上哪儿?”

“上棋盘陀。”我回答。

冉元同劝道:“别上那儿,那是绝路。大莲花瓣山附近有山洞,鬼子找不着,跟我去吧。”

班长马宝玉感激地说:“不行啊,我们得把敌人引到棋盘陀去!”

这时,传来了日军的怪叫声,我们赶紧往棋盘陀顶峰上跑。

后来得知,冉元同跑到棋盘陀对面的大莲花瓣山上,他能看到对面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亲眼看见了五壮士打光了子弹和手榴弹,用石头砸敌人,然后从悬崖上飞身跃下的场面。

日本兵死死地跟着我们。班长扭头一看,吼了一声,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甩向爬上来的敌人。

“轰”的一声,前头的几个日本兵被炸死炸伤。

子弹和手榴弹已经用完了,我们用石头砸向敌人。最后,身旁的石头也用完了,敌人还是步步向我们逼近。

3、本文作者(右一)采访葛振林(左一)和(7868402)-20250811094030

本文作者(右一)采访葛振林(左一)和当年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撑船的老船工韦崇德。

我们最后退到了狼牙山顶峰棋盘陀(此处地理标示为985米),前面是日寇,三面是悬崖。

我走在最后面,等我赶上去,班长马宝玉带着3名战士已经站在崖边上了。

班长马宝玉伸手抓住了我的肩臂:“老葛!我们牺牲了,有价值、光荣,我们消灭了这么多个敌人,完成了任务,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当俘虏!”

我把班长叫到一旁,商量介绍几个同志入党的事,班长掏本记了下来。然后,他走过去对3名战士说:“同志们,我和葛振林是共产党员,以前我们俩对同志们的帮助和照顾很不够。这次战斗证明你们三个人都具备了做共产党员的条件。将来如果同志们能找到我的尸体,他们会在我的衣袋里发现我和葛振林介绍你们三个人入党的信。现在就让我们都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对党的忠诚吧!”说完,他把小本子装进口袋,大步向悬崖边走去。我们也都学着班长的样子,昂着头,挺着胸,紧跟在他的后面。

我说:“人牺牲,枪也不能叫敌人得!”

话没说完,石崖后边已经有敌人的钢盔乱晃了。班长马宝玉随手一抡,那支崭新的三八大盖飞到悬崖下面去了。我也举起手中的枪往石头上摔,没摔烂,也随手甩下崖去了。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噙着泪举起心爱的枪,狠狠地摔了几下。

敌人在疯狂地嚎叫,已经冲上来,想活捉我们。

班长马宝玉昂起头来,一步一步地走上悬崖,正了正军帽,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来!”

顿时,我们喊起了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同志们!乡亲们!永别啦!”

班长马宝玉跳下了山崖,我跳下去了,全班都跳下去了。

目击者回忆五壮士跳崖细节

“我们跳崖的情景被老乡冉元同看到了。”葛振林回忆说。

冉元同看到爬上崖头的日军,眼看着5位视死如归的八路军壮士,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他们竟然整整齐齐地排成几列,面对五壮士跳崖处,恭恭敬敬地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这群“皇军武士”终于发现与其500之众激战一天的八路军,仅仅只有5人。他们震惊之余,完全被中华壮士捐躯殉国的牺牲精神折服了!

查阅杨成武秘书张子申等编著的《走向神社的哀歌》一书,得知狼牙山上的日军指挥官名叫水上源藏,当时任日军第110师团步兵第110联队长,后任56师团56步兵团团长,晋升为中将军衔,在缅甸作战中被中国远征军击败后,饮弹自杀。

五壮士跳崖的第二天凌晨,天刚蒙蒙亮,冉元同便带着村民来到棋盘陀崖底,寻找烈士遗体,只找到了3具,便把这3具遗体搬到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周围砌起石块,上面撒一层土和石块,简单地埋葬了。3位烈士分别是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

杨成武是从冉元同那里得知五壮士跳崖消息,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我落泪了。”

然而,杨成武很快又激动起来,1团长邱蔚忽然向他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挂在狼牙山悬崖古树上的两位战士——葛振林和宋学义,居然带着伤归队了!

宋学义、葛振林回忆跳崖细节

宋学义、葛振林向杨成武介绍了狼牙山战斗的经过、全班跳崖和他俩幸存的情况:

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悬崖壁上的小树挂住,日军一点也没察觉。他俩当时晕过去了。葛振林被半山腰树枝挂住的地方,距离崖顶不足百米。醒来后,他把手伸进岩缝,脚蹬着石块,艰难地往上爬到了一个崖壁凹陷处。此时,一个来到崖顶的人发现了葛振林,他抓住崖壁上的小树滑到葛振林身边,然后拖着葛振林来到崖顶,自我介绍说是易县青年救国会的余药夫。

葛振林被救后,崖下又传来呻吟声,是宋学义。余药夫又抓着小树下去把宋学义背了上来。

余药夫怎么会这么及时到了崖顶呢?原来,9月23日,中共易县县委开会部署反扫荡工作,24日派青年救国会主任余药夫连夜和区里的同志组织群众向狼牙山上转移。护送群众进山时,余药夫脚部不慎受伤,日寇上山后,他未能走脱,只好藏进一条崖缝里。崖缝上面,就是棋盘陀顶峰,他同样看见了五壮士舍身跳崖。敌人撤离后,余药夫不顾伤痛攀上棋盘陀,寻找八路军战士的踪影,碰巧发现了葛振林。

余药夫将葛振林和宋学义送到了山上李海忠道长的道观中。李海忠是位有爱国心的道长,在日寇扫荡狼牙山前,他就为八路军引路,帮助乡亲们转移。返回时,由于道路被敌人炮火封锁,他只好在另一个山峰松树坨的山洞里躲了起来。

日伪军离开后,李海忠赶回狼牙山上的道观,遇到了余药夫送来的葛振林和宋学义。李海忠年轻时学过道医,出家后在狼牙山常采草制药,救死扶伤。他精心给葛振林、宋学义治伤,俩人身体得到基本恢复后,带伤返回连队。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聂荣臻司令员高度评价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葛振林最后介绍说:晋察冀军区祝捷大会上,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把军区颁发的“勇敢顽强”的五星奖章分别挂在我和宋学义的胸前。

“狼牙山五壮士”英名传遍全中国

采访完葛振林后,我查阅了《聂荣臻元帅回忆录》《杨成武回忆录》和大量的党史、军事资料,得知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名传遍全中国的经过。

在狼牙山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五壮士用鲜血和生命使大批地方干部和群众转危为安,牵制了500多名日伪军,共消灭了50多个敌人。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一分区,传遍了晋察冀,传遍了全中国。“狼牙山五壮士”成为抗日战争中全国闻名的英雄群体。

1941年11月5日,“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事迹被写成通讯发表在《晋察冀日报》,原名《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延安《解放日报》转载。1946年东北画报社出版了《狼牙山五壮士》木刻版画。

1942年3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边区军民自己带着干粮和工具,肩扛、身背、手提,攀山崖,翻陡壁,将一块块石料一袋袋沙子送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狼牙山。在狼牙山上五壮士跳崖之处,修建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

日寇得知后,恼羞成怒,于1943年用山炮将该塔击毁。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该塔又得以重建,聂荣臻元帅特地为塔题名《狼牙山五勇士塔》。杨成武写了一副对联《赞五壮士》:“狼牙山涧成壮士,威震敌胆;易水河畔舒正义,万世流芳。”如今《狼牙山五勇士塔》巍然耸立在狼牙山上。

6、历史上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7868408)-20250811093448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把“狼牙山五壮士”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想让邢野、谷岩、孙福三人把这一英雄事迹写成反映五个战士在狼牙山上战斗过程的纪录片,大家没有同意这个意见。

导演史文炽带着摄制组赶到了狼牙山,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当地老乡家里了解情况,登上狼牙山亲身感受战斗现场。他们访问了第一军分区杨成武司令员、第一团团长邱蔚和五壮士的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并查看了有关材料。之后,他们向八一电影厂建议,将该片写成一部故事片,最终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影片《狼牙山五壮士》得以问世。

该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是一部形象化地反映中华民族舍生忘死、抵御外来侵略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上映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堪称新中国文艺作品的红色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家彦涵根据这个战斗故事创作了木版连环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此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全国多家出版社共出版了16个版本的《狼牙山五壮士》连环画。

此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小说《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还被收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人。

宋学义、葛振林后来的故事

五壮士中的幸存者宋学义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出身佃农,从小要饭,当童工、打短工,过着悲惨生活。1939年在讨饭途中,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晋察冀1分区1团7连6班当战士。

1944年,宋学义复员到河北省易县管头村任农会主席。1947年返回家乡,历任民兵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中共王曲公社委员会委员、县委委员。曾先后出席“全国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在郑州病逝,享年53岁,遗体安放在沁阳市烈士陵园墓区正中央。1979年被追认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五壮士中的幸存者葛振林,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1917年出生,1938年2月入伍,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跳崖伤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立战功,全身6处负伤。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1年7月从原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副师级)的职位上离休。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

离休后的葛振林仍继续发挥余热,担任了驻地10余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据统计,仅1987年到1994年,葛振林就为少先队员们作了68场报告,听众近2万人次。2005年3月21日葛振林在湖南衡阳因病去世,享年88岁。

2014年,狼牙山五壮士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经过历次精简整编,“狼牙山五壮士连”至今仍保留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党史军史研究者)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