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日常
——全国政协委员谷树忠解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美丽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让生态保护的成果真正融入百姓日常,让“绿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本期民生民意版聚焦家门口的绿色变迁。
——编者
“伴随城镇化进程,我国越来越多人口生活在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城镇。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更健康,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接受记者采访,就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一重要部署进行解读。
谷树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转型发展、二氧化碳减排及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城市作为“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载体、主要污染排放源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不仅承载着人口与产业集聚发展的使命,更肩负着推动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美丽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是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会议进一步明确,当前要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谷树忠阐释,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绿色、低碳、美丽”三大要素。其中,“绿色”具有双重维度:广义上体现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直观上则表现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持续完善。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实现稳步增长,生态空间品质显著提升。“低碳”要求贯穿生产生活各领域,包括发展低碳、零碳、负碳产业,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节能建筑等。目前全国低碳城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美丽”则是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要求,涵盖空气质量优良、水体清澈洁净、土壤健康肥沃、景观优美宜居等多元指标。通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已实现历史性改善,特别是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
同时,谷树忠在实地调研过不少城市后深切感受到,我国城市面貌已发生显著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效,城市的独特气质愈发鲜明:内陆城市更加注重营造城市绿地、打造园林城市,沿海城市更加注重保护修复海岸带、打造滨海城市,山地城市更加注重立体发展、打造特色山城。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攀升,“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从愿景变为日常。
谷树忠坦言,对照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及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城市生态环境仍需持续优化,美丽城市建设力度亟待加强。目前,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还存在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绿色低碳发展用地需求难以满足,公众参与度低,市民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领域的实践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等短板。
对此,谷树忠建议,积极拓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资金来源,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城市建设;坚持限制增量、优化存量,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和用地保障;宣传组织并激励广大市民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做起,参与到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来。
如何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重点工作?谷树忠认为,此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这样的安排契合实际、符合社会预期,但仍需持续加大监管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特别是对于那些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的地区,更应加大力度。同样,饮用水源地关系到包括城市市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亟须一以贯之地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喝上健康水、放心水,必要时还可进行水源异地配置。各地应对新污染物治理问题予以足够重视,通过技术、工程、管理等手段,做好新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工作。
“城市生态系统是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和建设好城市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谷树忠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殊性,需注重与绿地、湿地保护建设相融合,与城市建设、更新工作相衔接,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同时,要积极推广建筑物垂直绿化,保护和建设鸟类栖息地及动物活动空间,严防因无序放生等行为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严控对野生动物的人为干预,如声、光等,着力建设野生动物友好型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需要每个市民广泛、深度、持续参与。”作为践行绿色生活数十年的先行者,谷树忠呼吁,每位市民都应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真正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每个家庭和社区要做好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践行绿色出行,少开燃油车,短距步行、中距骑行、长距乘公交;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古树名木和绿地,为城市增绿出力;坚持“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降低个人碳足迹、水足迹和生态足迹;监督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在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中的履职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然,市民的自觉行动也需要鼓励,不少地方推行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商品、地铁出行里程折扣等措施很有效,值得推广。只有每个人积极参与,才能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谷树忠说。(记者 杨岚)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