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点亮乡村夜空:
夜间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乡村发展夜间经济的底气,源于其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与城市霓虹相比,乡村的星空、田野、山林是天然的夜游剧场;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则是最具辨识度的“剧本”。这种“自然﹢文化”的双重优势,精准契合了现代人“逃离喧嚣、亲近本真”的消费需求。江苏宜兴白塔村打造“白塔味道”农产品品牌,与农耕文化元素结合,打造出稻田剧场、窑山星轨等夜景景观,证明乡村夜经济绝非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乡土底色的创新表达。
夜间经济的崛起,正在重塑乡村的生产生活新图景。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如今通过夜市经营、民宿服务、非遗展演等业态,让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靠夜增收”。更深远的影响是,年轻人开始回流,闲置农房变身为特色民宿,村民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开阔了视野,服务意识与规则意识显著提升。当农民拿起手机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夜景,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手艺转化为体验项目,乡村的活力与创造力被再次激活。
然而,乡村夜经济的发展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基础设施薄弱是突出短板,部分村庄夜间照明不足、公共交通接驳不畅卫生设施不完善,让游客“进得来、出不去”;业态同质化、文化挖掘浅表化,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值得警惕的是,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不高,往往局限于低端服务,难以共享发展红利。这些问题的破解,仍需要系统思维与精准施策。
首先,推动乡村夜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在“守正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深挖文化根脉,将古建筑、民俗技艺等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河南融入戏曲元素的夜间集聚区、陕西结合非遗的主题活动,让文化成为夜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智慧导览、数字演出等手段提升消费体验,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对乡土本真的侵蚀。
更关键的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政府需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企业应发挥创意与运营优势,而村民则应成为最核心的参与者。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经营、电商等本领,通过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其在产业链中的收益权,才能让乡村夜经济真正扎根乡土、惠及民生。
从“黑灯瞎火”到“灯火璀璨”,变化的不仅是乡村的夜景,更是乡村的未来。乡村夜间经济的意义远不止于点亮乡村夜晚,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资源变现的新通道,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当夜间经济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农民增收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在星光与灯火的映照下,展现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