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用中国智慧解决“三农”难题
采访吴宏耀那天,北京正下着雨,记者也学到了一个新词“雨养农业”,原来,并不是每个国家的农业都需要像中国那般精耕细作,如美国资源丰富,人少地多,近一半耕地在发展“雨养农业”,不同于中国的灌溉农业。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农耕文明的古国,吴宏耀说,历史上两件大事给中国留下深刻印记,一是大禹治水,二是修建长城,两者让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新时代中国同样有两件大事让国际社会广为称道,一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够参与这两件事,吴宏耀直言,“成就很伟大,个人很渺小,我太幸运了!”
吴宏耀强调,中国现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成果,这不仅可以确保所有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稳固的“大后方”,避免形成许多国家挥之不去的城市“贫民窟”,同时为中国进行其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外宾想学习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吴宏耀说,“我们是土地公有制,这一条别人就很难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不易兼容的难题出现,中国又创造性地实施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运行,在坚持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同时,放活土地经营权,既保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从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到1986年初全国99.6%的农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再到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吴宏耀指出,生产关系的变革空前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一是要解决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二是要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增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吴宏耀的许多观点都让记者耳目一新,譬如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的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最佳样板;家庭农场的设计规模不宜过大,劳动力主要靠家庭成员,收入等同于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或与外出打工收入持平即好;干农业不能片面追求劳动生产率,可以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挖掘乡村的农文旅资源,让农村一产“接二连三”成为农民就业新方向;不断加强对社会投资的规范引导,支持、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下乡兴业,同时设立必要的防火墙,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县域经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忙了一辈子农业农村的事,吴宏耀感慨良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所有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都有解决思路和实现路径。当前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吃饭和共富问题,这片土地上的广大农民还将过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幸福生活!”
编辑:张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