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热点

从“机械臂”到“全能者”

——中国全力打造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2025年08月13日 07:2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拳击动作惊艳全场,松延动力N2在复杂地形中完成高难度空翻,星动纪元L7则展示了20千克负载下的精准搬运能力……机器人正从实验室的“技术奇观”走向车间田埂,在智能制造、现代工农业、家用服务等领域大显身手,场景变换应接不暇,让科技应用更接地气、更富活力,切实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源自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革命性突破。今年4月,“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跑完21.0975公里,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展示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卓越适应能力。展区里,多台“天工”机器人协同完成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等复杂工序,预示着多机协同的产业化潜力。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构建了完整的“感知—决策—执行”智能闭环:多模态大模型赋予了机器人前所未有的环境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看路识坑”,实时调整动作;物理仿真预训练构建的分层控制系统,将动态响应延迟压缩至媲美人类反射的速度;而强化学习算法则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使持续作业成为可能。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所言,“2022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发展。”

市场前景令人振奋。本届大会上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展示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根据4月3日毕马威发布的最新报告,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0.3亿美元跃升至2029年的13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5.5%。在中国,产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展会上,新松工业机器人巨大的红色手掌造型引得观众驻足。这台“机器手”在2025年央视端午晚会上与舞蹈家震撼共舞,实现与音乐、灯光的毫秒级同步,彰显了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惊艳成效。新松机器人突破0.02毫米精度的真空机械手技术,并在国内先进芯片生产中实现批量应用,为破解“缺芯少魂”困局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国产机器人从“可用”向“好用”迈进。

这场变革的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如同18世纪蒸汽机解放了人类体力,21世纪具身智能正在解放机器智能。当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以3分钟自主换电实现永续作业时,它承载的不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更是人类对生产力边界的新探索,将重构“人机协作”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挑战时,智能机器人展现出独特价值。但同时也需要同步完善相关的伦理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

机器人技术的领先意味着产业话语权、军事安全乃至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成为重塑全球战略力量对比的重要变量。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展开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角逐,各国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并设立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中国正以“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的多轮驱动模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不仅是本届大会的主题,更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共同课题。从“机械臂”到“全能者”的跨越,正在重新书写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步伐,不仅为世界贡献技术方案,更传递着“科技向善”的东方智慧,必将书写出人机共生的美好未来。(本报记者 肖楠)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