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蒋光慈创作《少年漂泊者》

2025年08月13日 09:13  |  作者:王翔丙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有这样一部小说,它在6年内再版18次,激励无数青年参加革命。它在1925年11月完稿面世,次年1月在上海亚东图书馆悄然出版,署名作者是“蒋光慈”。

百年时光过去,回望这部文学经典《少年漂泊者》,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少年漂泊者的血泪故事,更是一部记录民族觉醒的精神史诗。

(8月13日11版01)蒋光慈《少年漂泊(7938353)-20250813090422

蒋光慈与《少年漂泊者》初版封面

在暗夜里寻找光明

《少年漂泊者》作者蒋光慈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革命者的漂泊史。

1901年9月,他出生于安徽霍邱县(现金寨县)白塔畈镇一个小商人家庭。1917年,少年蒋光慈进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求学。这座江城当时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年轻的蒋光慈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在《皖江日报》上发表反军阀、反私有制的文章,很快成为安徽学生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学生联合会,在时代的熔炉中锤炼出革命的锋芒。

1920年,蒋光慈的人生迎来转机。经高语罕的引荐,他有机会进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1921年5月,20岁的他登上开往苏维埃俄国的海轮,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在冰封的莫斯科河畔,他系统研读马克思著作,沉浸在俄罗斯文学的海洋中。

1922年,蒋光慈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名字改为“光赤”,昭示革命决心。在异国他乡的寒夜里,他写下41首新诗,这些后来结集为《新梦》的诗篇,被钱杏邨称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

1924年,蒋光慈归国任教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这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府”聚集了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目睹国内文坛弥漫的“靡靡之音”,蒋光慈与沈泽民等人组织“春雷文学社”,在《民国日报》副刊开辟《文学专号》,发出振聋发聩的宣言:“我们的笔要为穷人们吐气,我们的怒吼能为人们壮气。”文学社虽仅存三个月即遭查封,却播下了革命文学的火种。

1925年深秋,蒋光慈在亭子间里挥毫疾书,将融汇了中国历史的青春写进革命小说。窗外是五卅运动后的萧瑟上海,心中是千万中国青年的迷茫面容。他以皖西故乡为背景,创作出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漂泊者》。小说通过佃农之子汪中漂泊求索的历程,串联起从五四运动到“二七惨案”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个流浪少年的故事。汪中父母被地主逼租致死,他流浪异乡当过学徒、茶房、纱厂工人,目睹爱国学生遭镇压,亲历铁路工人大罢工,最终投奔黄埔军校,在惠州战役中壮烈牺牲。这既是一个少年的觉醒史,更是一个民族的抗争史。字里行间,读者看到了漂泊的无助,更看到了暗夜中的光明。

在革命中淬炼理想

《少年漂泊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超级畅销书”。尽管被国民党当局严查禁毁,这部小说依然在青年中秘密流传。无数读者写信给作者反馈阅读心得,赞其为“指路明灯”,给那些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的青年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理想和目标。

《少年漂泊者》在历史上创造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多项“第一”:它是第一部以书信体形式展现工农革命斗争的小说,第一部将五四运动和“二七惨案”等重大历史事件融入叙事的文学作品,更开创了“革命﹢爱情”的历史叙事模式。这让青年的理想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将文学式的历史叙事融入革命洪流。

钱杏邨在《现代中国文学论》中指出:《少年漂泊者》打破了文坛的“唯美的空气”,反映了五四运动和“二七惨案”的事件;从封建社会里解放下来的青年,通过了布尔乔亚的意识时代,慢慢地接近了普洛革命。

作家陈荒煤曾动情回忆:“堕入无声的中国,真是说不出的迷茫和郁闷,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使我当时感动得落下泪来。”诸如陶铸、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坦言——是这部作品引领他们走上革命道路。陶铸的回忆话语依然响亮:“我就是怀揣着《少年漂泊者》去参加革命队伍的。”

蒋光慈宣称:“谁个能够将现实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痛痛快快地写出来,谁个能够高喊着人们来向这缺点、罪恶、黑暗斗争,则他就是革命的文学家。”做一名人民的文学艺术家,这是蒋光慈追求的永恒目标。

由此,这种历史叙事作品也让蒋光慈赢得了“革命文学之师”的文学地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创建无产阶级文学社团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随后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尽管1931年8月31日他因肺病早逝于上海,但《少年漂泊者》开启的革命文学传统,经由左联作家接力传承,最终汇入延安文艺的洪流。

对于作者的英年早逝,郭沫若曾痛惜道:“假如再多活几年,以他那开朗的素质,加以艺术的洗炼,‘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的呼声’怕是不会被人喊出的罢!”

在当代重温历史回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青年最迫切的问询就是“路在何方”。蒋光慈以汪中的漂泊与觉醒,给出了清晰响亮的回答。以“维嘉先生”与少年汪中的对话架构全篇,语言充满“奔进的情绪”。这种青春话语的建构模式,让革命道理摆脱了说教气息,从而更具有可视性、可感性、可行性,既勾画出一代人的青春底色,也营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如何用新时代青春语态讲述中国故事,是文学创作者亟待突破的实践课题。小说中,汪中牺牲前高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场景,其动人之处不仅在于革命豪情,更在于一个受尽磨难的少年终在革命理想中找到生命意义的升华。蒋光慈将革命理想与个人成长完美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这种精神光芒,恰是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砥砺前行的内心力量。

(作者单位:国家矿山安监局机关党委)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