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出版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3日电 近日,一部文物科普类读物《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出版发行。全书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个篇章,讲述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50件文物上的中国面孔,上溯20万年前的“北京人”、八千多年前的草原陶塑人头像,下至当代戍边烈士陈祥榕,文字鲜活生动,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该书作者翁淮南先生是位文学博士,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可爱的面孔》系列节目讲述人,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史跨文化传播研究。2024年由他主编的《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谈及《中国面孔》创作初衷,翁淮南表示,中国面孔是独特的中华文明标识,透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千年对话,能清晰看见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气息,能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这些年翁淮南遍访全国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积累了上千个文物上的面孔素材。在序言中他写道:“关于中国面孔的选择,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二是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四是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营造原境,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解读。六是目标上,通过中国面孔这一媒介,努力打开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翁淮南介绍,《中国面孔》筹备历时多年,其间,他走访了众多博物馆、研究院,拍摄了逾10万张文物上的面孔,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每件文物撰写了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解读文字。
来自文博、出版、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起了《中国面孔》的读后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文物上的中国面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种写照。读懂文物上的中国面孔,是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条捷径。”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