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出版

2025年08月13日 11:0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13日电  近日,一部文物科普类读物《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出版发行。全书通过“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三个篇章,讲述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50件文物上的中国面孔,上溯20万年前的“北京人”、八千多年前的草原陶塑人头像,下至当代戍边烈士陈祥榕,文字鲜活生动,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该书作者翁淮南先生是位文学博士,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可爱的面孔》系列节目讲述人,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史跨文化传播研究。2024年由他主编的《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谈及《中国面孔》创作初衷,翁淮南表示,中国面孔是独特的中华文明标识,透过中国面孔与中华民族的千年对话,能清晰看见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气息,能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这些年翁淮南遍访全国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积累了上千个文物上的面孔素材。在序言中他写道:“关于中国面孔的选择,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二是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四是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五是形式上,努力营造原境,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解读。六是目标上,通过中国面孔这一媒介,努力打开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翁淮南介绍,《中国面孔》筹备历时多年,其间,他走访了众多博物馆、研究院,拍摄了逾10万张文物上的面孔,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每件文物撰写了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解读文字。

来自文博、出版、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起了《中国面孔》的读后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说:“文物上的中国面孔,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种写照。读懂文物上的中国面孔,是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条捷径。”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表示:“该书选题好,立意巧妙;架构好,视野开阔;文笔好,想象丰富。该书不仅聚焦于文物,更聚焦于文物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面孔’,而这些‘面孔’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面貌。这样的选题可以给博物馆人一些新的启示,打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茅院生说:“《中国面孔》作为‘解读中华文明标识’系列的开山之作,通过文物上的一张张中国面孔,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图谱,让文物照进现实,这是一部致敬文明根脉的匠心杰作,也是一部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力作,更是一部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佳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臧峰宇表示:“中国面孔的和谐映射了宇宙秩序,呼应中国哲学,体现了中华文明内在的坚韧精神。中国面孔中的沟壑不仅是生理的皱纹,更是坚韧民族精神的彰显,是天行健的象形表达,是时代的表征。”(孙晴雪、杨超)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