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聚焦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 高原求学路越来越宽阔

2025年08月14日 08:1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814080953094

在嘎拉村“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村干部为记者介绍达瓦坚参家孩子的受教育情况。本报记者 宋宝刚 摄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一条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通向村民达瓦坚参的家。这是一座两层的藏式民居,庭院里果树繁茂、花朵点缀。然而,院子里却不见主人的身影。

“他们去北京看天安门了,孩子在学校读书哩!”奶奶卓玛和爷爷巴桑杰布满脸笑意,热情地迎了出来,代替儿孙接待记者的到访。

步入客厅,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家时的合影挂在墙面正中央,格外醒目。总书记亲切的笑容,瞬间让那段温暖的记忆鲜活起来——当时,总书记同达瓦坚参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唠家常,看到达瓦坚参一双可爱的儿女,总书记亲切地询问孩子们的志向。

当时,年仅14岁的女儿普巴拉姆脆生生地说:“我长大了要考大学,然后成为一名医生。”儿子普布次仁大声说道:“我要当一名短跑运动员。”听到孩子们的梦想,总书记专门嘱托达瓦坚参,一定要把后代培养好。

这份嘱托,深深刻在家人心中,成为这个家庭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孩子们的梦想也在那时生根发芽。

此刻,普巴拉姆正在林芝市一中的教室里奋笔疾书。她成绩优异,即将升入高三年级,距离自己的大学梦又近了一步。普布次仁则在更远的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里刻苦训练,挥洒汗水。他已经成功迈出追梦的第一步,朝着成为专业运动员的目标稳步前行。

这两个藏族孩子追逐梦想的自信与底气,折射出雪域高原教育面貌发生的深刻变迁。

回溯旧西藏,接受教育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一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这片土地上都没有一所正规学校,文盲占总人口的95%。随着1951年昌都小学、1952年拉萨市第一小学的陆续建立,西藏现代教育的大幕才逐渐拉开。

拉萨市政协常委江洛金·次仁央金对自己1964年入学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学校没有高高的教学楼,没有标准化的运动场,跟今天相比,一切简陋得难以想象。”如今,当她走进农牧区调研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学校一所比一所漂亮,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变化太大了,真的是翻天覆地!”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在坚实有力、持续推进的政策保障下带来的基础建设的成就,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

1985年起,西藏自治区开始对农牧民子女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2007年起,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免费;2011年开始,西藏对农牧区学前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同年秋季,西藏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政策。今天,西藏已率先实施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公费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无负担地接受系统教育。2015年底,“组团式”教育援藏项目启动,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团队奔赴高原。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将创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当地课堂,为西藏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细致入微、如春风化雨般的政策,以及实实在在的举措,为高原孩子铺就了一条宽阔的求学之路,也深刻重塑了西藏人民的教育观念。曾经,许多牧民认为读书不如放牛,老师常常需要挨家挨户地劝说;如今,“送娃上学”已成为高原家庭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江洛金·次仁央金一语道出了万千西藏家庭的心声。对于无数像达瓦坚参这样的家庭来说,教育,是掌握自身命运的强大力量,是奔向美好明天的光明坦途。

采访结束,奶奶和爷爷执意把我们送到院落门口,挥手道别。回望院内,阳光铺满小院,果实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丰盈富足的气息。院外,更多高原的孩子正在愈加平坦宽阔的求学路上坚定前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本报记者 王亦凡 韩雪 李京 宋宝刚 王晶 汪凯)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