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涉疆涉藏

三年耕耘,绘就龙江援藏同心画卷

2025年08月14日 09:4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清澈的自来水顺着新建的管网流入牧民家中。这是黑龙江第八批援藏工作队3年来“造血”促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是援藏干部李冷华心中最难忘的工作印记。自2022年7月进藏以来,工作队带着黑土地的深情与担当,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支援佳话,用103个援藏项目、2.76亿元投资,让龙藏同心的故事在珠峰脚下绽放新光彩。

“接到援藏通知时,我就知道这是使命,更是担当。”李冷华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援藏队员的心声。初到日喀则,克服平均4000米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成了每位队员的“必修课”,但彻夜难眠的缺氧症状并未阻挡他们的脚步——带着血氧仪走访牧民定居点,记录群众健康需求;“三八”妇女节到达那答乡如贵村慰问,与藏族妇女围坐帐篷倾听祖辈故事……这些都让李冷华领悟到:援藏不仅是项目建设,更是民族心灵的沟通;援藏项目不仅是工程,更是打通民心的纽带。

民生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谢通门县城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让2000余户、1.1万余名群众用上了24小时稳定供水;在海拔4800米的青都乡、孜许乡、通门乡,1350万元投入建设的卫生院焕然一新,新添置的5辆负压救护车让高海拔牧区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当年施工、当年投用”的高原速度,见证着援藏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的为民情怀。

智力援藏与技术扎根是工作队的核心抓手。在通门乡试验田,李冷华带领农户试种从黑龙江引进的耐寒盆栽水果,历经多次技术改良后迎来丰收,农民增收的笑容让“技术援藏”有了最生动的答案;东北农业大学与日喀则的校地合作持续深化,农业专家驻点指导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与青稞良种培育,推动日喀则农业数字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黑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的“普通话普及工程”,培训当地干部群众超万人次,探索出藏区语言推广标准化路径,被列为国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点方向,为藏区留下了“带不走”的技术与人才。

从单向支援到双向赋能,黑龙江省的援藏工作在协同发展中实现跨越——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上,西藏展馆600余种藏药、非遗文创产品惊艳亮相;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额达63.79亿元;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里,西藏特色产品展销馆的青稞酒、唐卡吸引着八方游客。工作队创新搭建的“龙藏号”旅游专列、包机,双向输送游客1300余人次,让寒地黑土的“冰雪经济”与雪域高原的“高原旅游”实现资源联动。

此外,3年间,760名日喀则干部人才赴龙江跟岗锻炼,329名先心病患儿在黑龙江接受免费治疗,270例眼疾患者重见光明,“黑土颂·雪域情”文艺汇演、“天使之旅”“雪域光明行”等活动,架起了龙藏两地文化与爱心的桥梁。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图书综合楼的琅琅书声,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中心里培育的家国情怀,9座温室大棚中农牧民尝到的反季节种植甜头,都是援藏成果的生动注脚。

如今,珠峰脚下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特色种植园蓬勃生长,文化交流活动跨越千里,黑龙江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用3年时光,将单向帮扶的故事写成了双向共赢的篇章。正如高原上洁白的哈达,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将继续在雪域高原延伸,续写龙藏同心、共赴未来的崭新画卷。(杜青玉 本报记者 付欣博)

编辑:实习生 徐晓会(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