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盟 人物风采 史料纵览

首页>多党合作>民盟

一片冰心在陶壶

——记民盟盟员董亚芳

2025年08月18日 08:4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各种自我介绍里,来自江苏宜兴的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亚芳总是把“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放在第一位。她以民盟盟员的赤诚,在非遗传承、公益帮扶与文化传播中,让紫砂从掌心的艺术化作润泽人间的光。

播撒“陶土种子”

“紫砂是泥土的诗,更是连接人心的桥。”身为民盟盟员,董亚芳总想着如何让这份千年技艺温暖更多人。

紫砂行内有的人讲究门派、传承,常有收学费的事情。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丁蜀镇人,董亚芳从不排斥外人来学艺,也没有收过一个人的学费。

“我1982年从学校毕业就外出闯荡,特别是在山西平定县做过一年的技术指导,当时的条件还很艰苦,当地人给我了很多关心和帮助。直到今天,我在各种活动上遇到山西人都会觉得很亲切。”董亚芳说。

那时的董亚芳年纪尚轻,身为子女,总想着为父母分挑些生活的重担。1982到1983年间,恰逢江苏如皋县大明乡邀请教授花盆制作技艺,她便应了下来。虽说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可这段背井离乡传授技艺的经历,却像一场淬火历练,实实在在给董亚芳磨出了闯荡世间的胆量与底气、回馈社会的初心和动力。

董亚芳的工作室里永远有“新面孔”:有下岗工人、职校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技艺要传,更要让年轻人知道,紫砂里藏着养家的技艺本领。”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打泥片”的弧度、“篦身筒”的力度,40年来她培养出百余名徒弟,多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在“传帮带”中为传承陶瓷艺术发挥了很大作用。徒弟们说,老师的泥凳上,永远贴着一张便签:“艺从心出,德在艺先。”

2022年,董亚芳与残疾人陶艺学员莫琴“一对一结对”,在工作室里手把手教打泥条、修壶身。“第一次见她时,孩子的手在泥凳上不自在地敲打。”董亚芳回忆,从讲解紫砂矿料的形成,到演示“明针”技法的轻重,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耐心。如今莫琴已能独立创作,作品在残艺展上崭露头角,“是董老师让我知道,泥土也能托起人生。”

宜兴市陶都中专是职业教育与非遗的双重载体。董亚芳与陶都中专的学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学生的关怀远不止于技艺传授。当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时,她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促膝长谈。

有一次3名学生来开实习证明。董亚芳发现他们有点闷闷不乐,就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孩子们。孩子们从下午6点听到晚上9点,还不肯离去。后来,他们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创作中。

从“阿芳老师”到“董妈妈”的爱心跨越

在宜兴紫砂小学,少数民族孩子总盼着“阿芳老师”来上课。

她牵头组建紫砂艺人志愿服务队,一有空就带着泥料、工具走进校园。从揉泥时“掌心要暖”的叮嘱,到讲述紫砂里的文化交融,她用紫砂为桥,让来自云南、贵州的孩子触摸到第二故乡的温度。“打泥条就像走人生路,要稳、要实。”她边示范边笑,孩子们的小手渐渐不再拘谨。

2019年,当得知西南民族地区孩子家中困境后,作为宜兴市红十字会宜小红艺术团副团长的董亚芳发起“远山的呼唤 行走的非遗”计划,带着团队走进西南偏远乡村小学,给少数民族孩子送去书包、陶缸与党史读本,为困难学子点亮知识明灯,助其跨越困境、追逐梦想。

“你们要好好学习,有事情随时来找我们,以后你们去宜兴看紫砂壶,就像看见家乡的山一样亲切。”如今,很多受助的孩子已踏上社会,他们依然亲切地称董亚芳为“董妈妈”;他们还给“董妈妈”寄来家乡的土特产,分享自己学习、成长的故事。

家国壶韵绘就“文化同心圆”

壶如其人。董亚芳的诸多作品里,最重要的艺术风格是她的家国情怀:《峥嵘岁月套壶》中,百年党史化作壶身的苍劲线条,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与对时代征程的礼赞。她曾说:“制壶时,指尖抚过这些图案,就像触摸着先辈们滚烫的初心,这是紫砂人独有的‘红色传承’。”

《九天揽月套壶》用提梁造型致敬航天精神,既展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气魄,更寄托着对国家科技强国之路的深情祝福。而《鎏蕴壶》的创作,则彰显着她对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她将中国传统斗拱的榫卯智慧,与英伦建筑的拱窗美学熔铸于一壶,线条刚柔相济,造型中西合璧,中国斗拱与英伦拱窗融于一壶——她始终相信,好的紫砂作品,要装得下时代的脉动。

“紫砂是统战文化的好载体。”身为盟员,董亚芳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民盟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董亚芳多次以紫砂文化为主题开展讲座与展示,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技艺,向盟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生动地传播紫砂文化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精髓,向大众传递紫砂工艺中蕴含的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增厚美德、以身作则等哲理内涵。这些公益讲座,不仅丰富了民盟文化活动的内涵,更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吸引了众多人关注和投身到紫砂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中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

在紫砂艺术领域,董亚芳以精湛的紫砂技艺为笔,致力于非遗传承,在创作过程中巧妙融入时代精神;在民盟工作方面,她以民盟担当为魂,深入走访调研紫砂匠人及行业从业者,重点聚焦传统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她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精心转化为有深度、有价值的提案,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紫砂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小时候,母亲总说‘壶嘴要正,壶把要稳,做人亦如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女儿周淑媛成长为工艺美术师,也加入了民盟。周淑媛还发起“紫砂青年爱心公益行”,百余位青年陶艺师追随其后,形成“母女传承﹢公益传播”的温暖链条。(通讯员 高春艳 本报记者 江迪)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