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聚焦
更创新 更精进 更实用
——来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观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俨然成为观察全球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并正在助力前沿技术、场景应用、终端消费完整产业链的加速成型,中国机器人也开始进入实用化快车道。
丝滑的斧头舞,行云流水的出拳,逼真的仿生机器人……尽管这场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已于8月12日落下帷幕,但机器人的惊艳表现依旧历历在目。在这场大会上,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包括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及200余家国内外企业,共发布1500余件展品,其中100余款为全球首发新品。
从赋能到融合,机器人驱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台身高1.8米的机器人将USB充电线接口插入充电槽的场景令很多人印象深刻,这一对人类来说极其简单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并不简单,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在大会现场“丝滑”完成这一动作的正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新一代Q5机器人,它不仅能完成上述柔性线缆插接,还精通摘果、射箭等“十八般武艺”,目前已经初步完成面向农业、工业等不同场景的技术验证。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机器人产业链自身在加速壮大的同时,机器人已成为我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今年上半年,整个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需求旺盛,行业平均增速将近50%至100%。”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直言,AI技术正在重塑生产力。
这离不开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与环境优化等多元举措。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深度赋能并推动产业模式变革。
“中国机器人科技创新始终坚持‘赋能实体经济、支撑社会发展’战略主线不动摇,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持续提升。作为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聚焦这一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力,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
面对万亿规模的机器人产业所带来的机遇,该怎么干?“当前是人工智能引领科技范式变革的时代,在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大形势下,要大力发展AI﹢机器人。如果按照汽车智驾L1-L5不同等级的划分做类比,目前的机器人处于L1-L3,只有将其整体智能水平发展到L4以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来,未来要用脑、眼、行动协同的系统来提高机器人智能水平,真正让机器人能够看见世界、理解世界、行动于世界。
从炫技到实用,智能演进加速规模化应用
从H1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到G1机器人表演格斗,再到R1机器人为客户预留外观定制空间,以及防尘防水的A2四足机器人的问世,它们在外观、动力性能、灵活度、承载力与续航力等方面不断优化。短短两年,因春晚出圈的宇树科技不断研发出更强的人形机器人,这也是很多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缩影。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速演进,正推动着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四肢”加速迭代升级,也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更是全球科技巨头们竞相追捧的新兴领域。
“随着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机器人运动能力显著增强,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国产机器人可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高度肯定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
逐渐从信息世界的交互扎根到物理世界的应用,是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命运”,但大规模应用尚需时间与实践,而聚焦破解机器人产业发展痛点和难点问题,率先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熟化才是关键,这成为此次大会的共识。
“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应具备更自主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够自主完成一些任务,同时在不同任务之间自由切换,与人类的交互协作也更为自然。”在ABB机器人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张佳帆看来,必须全面提升整个机器人的核心能力,如通过3D视觉和AI融合打造移动机器人的眼睛,通过视觉信息感知环境自然特征,同时构建环境模型,对自身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根据视觉等多信息融合来识别人和操作物体,确保操作安全性。
想让机器人自主干活,就必须先“教会”它。对此,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提出解决思路,“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手段,把真实世界的物理完全放到计算仿真环境中,让大规模的物体资产进行交互、合成,或者强化学习,进而形成万亿规模的数据。”
而在王兴兴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是完全过关的,但是模型架构仍需改善。目前比较火的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三大能力的整合体),是一种相对傻瓜式的架构,其与真实世界交互时,数据质量与数量存在欠缺,所以需要在VLA模型上加RL训练(强化学习的训练过程),进一步升级优化。“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模型升级很重要。如果某天我们带某个人形机器人到一个陌生会场,跟它说把一瓶水带给某个观众,它可以顺畅地完成这件事,那就实现了AI与机器人融合的新突破。”王兴兴说。
从场景到消费,商业闭环助推生态链协同
创新中心的天工2.0、优必选的Walker S1、智源研究院的RoboBrain2.0、星海图的R1 Pro……在大会同步举办的首届“E-Town机器人消费节”展厅,产品琳琅满目,尤其麻将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煎饼果子机器人、象棋对弈机器人等这些贴近生活的机器人,曾在大会期间一度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相较于去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今年大会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也开始“明码标价”。
“机器人功能多种多样,购买机器人还可以享受政府消费券补贴,机会很难得,我入手了一款教育版机器人。”一位消费者震撼于当前机器人的多样化功能与性能。据了解,在此次“E-Town机器人消费节”上,个人消费者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贴,企业消费者最高可获得25万元补贴。据统计,本次消费节共售出机器人及相关产品1.9万台,销售额已超2亿元。
“围绕人做机器人产品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最早做的是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患者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路,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步行训练,其中就需要大量感知患者力量的变化,力量不够时要助力,力量足够时要鼓励,力的交互就是发力点。大模型出现之后,机器人的对话交流能力变得更强,能够与听觉、视觉进一步交互。”从导览到康养,到效率赋能,再到科研创新,这是傅里叶智能科技公司正在聚焦的事,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表示,“未来的智能体,一定要能够融汇多感官数据输入,与人的互动越来越自然。”
面向消费者提供康养、教育、陪伴等多种类机器人产品,并让这些高端制造成果转化为多元消费场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将切实惠及大众消费,激发更多市场与消费活力,同时也将加速推动形成机器人产业研发、制造、应用、消费的闭环,为智能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注入新动力,亦是举办大会的初衷。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表示,我国已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在人才、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实力俱足,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在企业坚持不懈的创新下,人工智能必将赋能更多领域、赋能千行百业,并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