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资讯
“反向开票”:一张小发票撬动循环经济大棋盘
一张发票能有多大能量?记者近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有1.33万户资源回收企业向167万名自然人“反向开票”,开票金额5152亿元,开票份数511万份。这些数字背后,是“反向开票”政策落地一年多的真实注脚。
2024年4月29日起,为配合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进一步提升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收购报废产品时取得发票的便利性,税务部门明确在资源回收行业实施“反向开票”政策。政策执行以来,它解决的不仅是资源回收行业“第一张票”缺失的老大难,更在“两新”政策、行业合规与循环经济之间搭起了一座制度桥梁。
“第一张票”的价值,在于把灰色交易拉回阳光之下。回收行业长期苦于个人卖家无法开票,企业既抵不了增值税、也做不了所得税扣除,于是只能“绕道”中间商,滋生层层加价、虚开发票等乱象。如今企业可反向为自然人开具收购发票,实质是把交易主体、资金去向、物流信息一次性锁进税务系统,为行业建了一道“数字围栏”。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芜湖市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共计产生交易104.95万台,直接带动消费约57亿元。其中,汽车置换申请量15275件,带动汽车消费约20亿元;汽车报废申请量5525件,带动汽车消费约6.6亿元。宁波、芜湖等地案例显示,开票顺畅后,报废汽车、家电回收量明显提升,说明当制度成本降低,真实交易就会涌现,过去被压抑的供给迅速回归正规渠道。更值得细品的是,这张发票把“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精准传导到了消费端。税务总局用一张票打通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的堵点,使“两新”政策不再是文件口号,而成为可感知的现金流和订单。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小发票正在催生循环经济的“飞轮效应”。如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例子颇具代表性:传统模式下,该公司面临向上游散户“取票难”的痛点,开票难题直接导致企业进项税抵扣不足、成本攀升。而“反向开票”政策的实施,允许企业作为开票主体向上游散户开具收购发票,“散户交投—企业回收—加工再生—市场销售”链条畅通。这一链条的顺畅运行,不仅提升了建筑装修废料的资源化率,还带动了上下游协同。例如,环保砖的生产降低了对天然砂石的依赖,减少了采矿环节的碳排放;减碳量进入碳交易市场,又为企业开辟了绿色收益渠道,进一步激励企业投入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反向开票”以政策杠杆撬动了企业发展活力,让循环经济的“齿轮”咬得更紧、转得更快。
一张发票,丈量的不仅是制度创新的精度,更是循环经济的广度。当越来越多的“小票”汇聚成可溯源的大数据,中国向“无废城市”、“双碳”目标迈进的脚步,也就有了更扎实的落点。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