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热点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举行

共话认知障碍疾病跨界协同与战略共建

2025年08月19日 08:4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50819084254

会议现场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背景日趋严峻,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ADRD)挑战持续攀升的时代背景下,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于8月9日至11日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AAD)、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CSTEC)、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等主办,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专家、学者、医务人员与产业负责人从预防、诊疗、照护与科研创新等方面共话认知障碍疾病跨界协同与战略共建。

构建全球神经变性疾病防治平台

自2015年创办以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成为我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最具权威性的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病学术盛会之一。累计吸引全球35万余人次参会,线上参加超千万人次,推动《国家阿尔茨海默病行动计划(2024-2030)》落地,见证了从“科研孤岛”到“协同网络”、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联动”的质变跨越。

该平台已形成涵盖“学术发布—政策建言—技术转化—基层赋能—国际传播”五位一体的生态闭环,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脑健康声音的重要窗口。

此外,大会汇聚了数百家医院和专家,向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提交《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伦理学倡议书》,在因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临床医学带来了革命性机遇同时,呼吁数据隐私、算法公平、医患关系等多重伦理和道德思考,为促进AI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保障患者权益,推动临床医学技术健康发展,提出了中国标准建议。

中国原创技术成果集中亮相

中国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以及产业方的成果尤为令人瞩目,使得本届大会成为中国认知障碍科研成果的集中发布平台,亮点包括:

细胞治疗突破:中盛溯源张颖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首次展示iPSC来源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NCR201)在帕金森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关期”基本消失;上海长征医院殷浩团队研发的干细胞衍生再生胰岛E-islets,可恢复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有望有效地减少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

AI多模态诊断模型:上海织生科技、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展示基于影像、生物标志物与行为数据的智能诊断工具,准确率超过90%,实现从“筛查”到“预警”再到“辅助诊疗”的闭环;

数字疗法实践:宣武医院发布认知数字疗法平台,构建“筛查—干预—随访”一体化路径,结合AI虚拟医生技术,极大降低基层社区服务成本;

生物标志物创新:复旦大学郁金泰团队通过AI建模与血浆蛋白分析,准确率超90%,识别出多个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准确率达98.7%),突破性地实现非侵入早筛。

机制研究突破:厦门大学赵颖俊团队发现环状RNA circTau调控通路,陆军军医大学王延江识别出中国人群特有高风险基因座,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揭示异常棕榈酰化机制,为中国队伍自主研发靶向药物提供关键靶点。

中西医结合与人文照护并重

中医药创新:苏国辉院士团队的枸杞提取物、许蓬娟团队的益肾化浊方、中国中医科学院“还脑益聪方”等实现“道地药材—机制研究—临床验证”全流程闭环,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样板;

非药物干预与养生融合:李坤成团队结合针灸、武术、经络调理等方法验证神经保护机制,充分释放中医智慧在脑健康领域的潜力;

人文关怀深化:第五届失智照护人文关怀征文选出13位优秀照护师,她们以真实笔触描绘照护经验、传递医者仁心,进一步推动照护职业化、标准化;

制度建设: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推动“失智照护师”入列国家职业大典,全面推进教材建设、职业认证和实训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策略导向明确,助推全人群、全周期脑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预防优先”全球共识:鼓楼医院赵辉团队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60%以上发病风险;

城市实践示范:复旦大学团队在上海杨浦推行APOE筛查→问卷→诊断→分级干预模式,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实现干预逆转;

区域协同路径:粤港澳大湾区“筛查-照护-随访”一体化服务体系,覆盖超100万人群,成为区域治理典范。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