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茅以升:忍痛炸桥阻敌
1934年4月,茅以升被任命为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鉴于日本侵略脚步日益加快,为能够及时运送人员物资,大桥工期从两年半缩短到一年半。茅以升等人决定打破传统施工方法和流程。他们要求基础与桥墩同时动工,桥墩与钢梁同时动工,提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新办法。
1937年8月14日,当大桥主体工程完成近九成时,日本飞机首次空袭杭州,目标直指钱塘江桥。警报拉响时,茅以升正与工程师们在深埋水下的沉箱里讨论方案,电灯瞬间熄灭,一片漆黑。此后敌机骚扰不断。工人们在防空警报的间隙,在爆炸声中,争分夺秒抢工。9月11日,最后一座桥墩艰难筑成。9月26日,下层铁路在炮火声中抢通,成为淞沪前线重要的补给线和撤退通道,军队和军用物资开始源源不断过江南撤。
11月16日,一个沉重的命令送达茅以升手中:敌军逼近杭州,即刻在大桥关键部位安装炸药,准备炸桥!其实,茅以升早在设计之初,就在南岸关键的第十四号桥墩内部,预留了一个安放炸药的方形坑室——只有彻底炸毁此墩,才能让大桥在短期内无法修复。
然而,次日清晨,省政府又紧急命令:立即开放公路疏散难民!10万惊恐万分的百姓扶老携幼,从早到晚如潮水般涌过桥面,桥身为之震颤。他们仓皇逃命,全然不知脚下已悄然布满了致命的炸药。
这89天的大桥通车期,是江南抗战的生命线。无数军民经此南撤,仅12月22日一天,就有300多辆机车、2000多辆客货车辆过桥。
12月23日下午,桥头出现了敌骑身影。下午5时许,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浓烟冲天,水柱翻腾,茅以升亲手设计的五孔钢梁连同第十四号桥墩轰然坠入江中——破坏效果与他最初的精密计算完全一致。
茅以升心如刀绞,悲愤难抑。炸桥如同亲手扼杀自己的孩子。他含泪写下誓言:“桥虽被炸,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存照,以待将来!”并挥笔作《别钱塘》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随后,他带着精心整理的14箱建桥图纸和档案资料,辗转流离于长沙、桂林、贵州、重庆。这些珍贵的资料奇迹般躲过了战火。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茅以升重返满目疮痍的杭州,主持大桥修复。次年3月,钱塘江大桥浴火重生,恢复通车。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政协文史馆)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