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热点聚焦

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通向两岸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

2025年08月20日 08:1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新时代两岸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接民生地气、更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方向、更顺利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重大主张,是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明确了两岸融合发展是推进统一的实践路径。202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主张在实践层面得到落实。经过多年努力,两岸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从“单向互补”发展到“双向共赢”、从台商到台商连接,发展到两岸暨港澳地区企业相互整合;两岸民众社会广泛连接,从旅游探亲访友、台商台干台胞居留,发展到遍及台湾各阶层领域民众到大陆就学、就业,和大陆社会制度保障衔接;两岸文化认同得到深化,逐步从“同文同种”“情感共振”,发展到同声同气、“复兴共识”。可以说,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特征和“应然”之路,成为大势所趋的民心所向。

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恰好是一部融合发展史。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与一般的图腾不同,它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元素“和谐共存、融合互补”的集合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共生性,这是中华文化最深的根,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民族之魂。

最近正值暑期,我去了趟张家口,在那里深深感悟到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的深厚魅力。张家口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华北平原和坝上高原之间。以此为界,北为草原文化,南为农耕文化。自秦以降,中原历代朝廷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张家口一带修建了许多坚固的长城,使之成为保护农耕文化的锁钥屏障。公元916年,辽建国初期,为适应辖区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结构(契丹、汉、渤海等),在统一政权下,根据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辽太宗确立了“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治理,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在契丹族的发源地和主要游牧地区,保留了原有的部族制度与游牧习俗,采用北面官制管理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事务。在汉族聚居的农耕地区,则采用南面官制,由汉人士大夫与契丹贵族共同担任,仿照唐宋官僚体系和中原的州县制,保留中原农耕文明的行政模式。契丹人适用《契丹律》,汉人适用《唐律》。通过“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治理体系,实现了辽初期的多民族共治,至辽圣宗时南北面官逐渐出现融合趋势,趋于统一,加速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成为辽朝政权存续超过200年的重要基石。尽管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通过“政归一统,事循分治”缓和文化矛盾,促进民族融合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又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多民族国家的范本,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形式,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之后,历朝历代也不乏类似的案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由异向容,由多到兼,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和合发展。这些做法,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包容、融合文化的特有产物。

到了明朝中期,互市开启,张家口成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区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集散地。至清代实现了“内外一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发展。随着大境门的开通,张库大道得以迅速形成并逐步兴盛,沿着这条万里茶道,张家口逐渐由军事城堡转变为商业都会,并经由这条国际线路走向世界各地,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应运而生。它不仅印证了张家口的重要地位,更见证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气派!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镜子的反射层,可以鉴古知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短暂的分隔不能阻挡两岸融合发展、复归统一的潮流大势。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民进党赖清德当局图谋“倚美谋独”“脱中入北”,给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历来形势比人强。中华文化是台湾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不会因人为切割而消亡;两岸经济产业合作是台湾经济的最可靠动力,不会因人为切割而“脱钩断链”;“东升西降”、中国崛起是历史大势,不会因外部干扰和“台独”的心机算计而停滞、倒退。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两岸同胞越要坚定不移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把握发展的机遇、创新的机遇、融合的机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性博弈中,维护两岸共同利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钱穆先生讲,“中国人不爱中国,则是无天理”。合作比敌对好,协商比冲突好,融合比分离好,互惠比制裁好,尊重比歧视好,信任比猜疑好。爱中国、向中国、为中国,是每位中华儿女的分内之事。

艾青在《桥》一文中写道,“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融合发展就是两岸心灵契合的桥,和平统一的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桥。

80年前的1945年,被日本窃据的台湾正式重回祖国怀抱,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再次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福建一度是海峡两岸对垒的前沿,但在今天却成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示范区,成为广大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在福建连续向金门供水6年后,近日,国台办宣布,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等前期技术准备已基本完成,两岸融合发展更进一步。无数事实证明,两岸关系虽历经波折,但也在不断累积着实现统一的条件,也铺垫着统一后长期发展的基础,两岸统一,势所必然;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是两岸关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低成本统一的正确选择。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就会相契相扶,走好统一前的“最后一里路”!

[作者王卫星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在8月19日第七届两岸融合发展论坛上的致辞(有删节)]

编辑:实习生 李军(辅导老师: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