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AI导师”驻社区:沉浸式实训锻造专业社工,破解治理难题
人民政协网8月20日电(记者 贾宁)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政务服务大厅,社工王媛正戴着VR眼镜“穿梭”在模拟社区里——屏幕上,“邻里漏水纠纷”场景实时推进,她刚说完调解话术,界面立刻弹出“情绪安抚及时性+15%,法律条款引用准确率待提升”的反馈,这是街道“AI训练工具箱”的日常实训现场。作为全市首创的智能化社工培训体系,这里的十余个模块让实战感扑面而来:高仿真“案主”会皱眉反驳,智能分析系统能捕捉她语气里的细微波动,连肢体动作是否亲和都被精准记录。
这套工具箱深度融入“社区治理TPR数智融合平台”,社工们常围着模拟操作台反复演练:从帮扶独居老人的沟通节奏,到应对突发停电的流程衔接,AI像“贴身导师”般即时“把脉”。“以前靠经验,现在练一次就知道哪儿错了。”王媛摘下VR眼镜,指着培训报告里的“共情能力短板提示”说,这种闭环训练让她应对复杂问题时更有底气。
不远处的街道指挥室,“
社区服务站里,快递员小马放下车,熟练拿起“暖心服务包”:喝口热水、给手机充上电,墙上的“需求热力图”标注着“新就业群体歇脚点”“老年健康咨询”等服务点位。不远处的活动室,亲子课堂正热闹开课——这是社区根据“兴趣图谱”策划的活动,家长们陪着孩子做手工,笑声里满是归属感。
如今,中关村街道正把这些实践提炼成标准流程:从VR实训的操作手册,到“关芯”系统的分拨机制,都在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样板”。科技的“智”与服务的“暖”在这里交融,既让社工有了新本领,也让居民的日子更舒心,一条“数智+暖心”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正在核心区的街巷里生动铺展。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