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养老机器人:

从“有用”走向“好用”

2025年08月21日 09:17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继7月份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后,8月在京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再次验证了人形机器人的康养潜力。面对人口老龄化,智能机器人如何向家庭场景延伸,满足居家养老的个性化需求?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集思广益,助力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守护老人幸福晚年的温暖力量。

——编者

8.21 10版头条配图(8003486)-20250821091127

科技赋能养老前景广阔

8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

当记者走进养老机器人专区,一幅科技助老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65岁的刘爷爷手扶外骨骼机器人扶手,脚步稳健地迈下展台台阶,他语气里满是欣喜:“这‘机械腿’比拐杖好用,咱有了它,逛公园也不用老是停歇了!”

不远处,72岁的陈奶奶正享受理疗护理机器人的服务。“这里再重一点”,她话音刚落,机器人的按摩头便精准加大力度,顺着肩颈缓缓游走,恰到好处的力道让老人露出了舒心笑容。

智能陪伴机器人区域更是热闹,赵爷爷紧紧握着机器人的“手”,目光定格在屏幕里小孙子蹦跳的笑脸,感慨道:“这东西真能处,连我想跟孙子说的话都能记住!”

记者发现,养老机器人专区现场更像一间充满科技暖意的“银发服务站”。在这场汇聚全球前沿科技的盛会中,各类养老机器人凭借精准服务能力与温暖人文关怀脱颖而出。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所言,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代码与机械组合,而是化作守护“银龄”的新生力量,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注入便捷与安心,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在科技助力下逐步照进现实。

从助力行动不便老人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到可精准识别穴位的理疗护理机器人,再到能通过AI语音交互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的智能陪伴机器人,一系列“机智”过人的养老科技产品,让人们清晰看到科技赋能养老的广阔前景。

严建文告诉记者,养老机器人之所以“走红”,根源在于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约有35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供给压力持续加大。

“在此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在康养领域的突出表现,为传统康养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严建文注意到,多家企业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已能承担基础性康养工作,如协助老人起床、穿衣、洗漱等,机器人可通过内置压力传感器和力学算法精准调节力度,动作轻柔且安全。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医用康养机器人。作为老人的“随身健康卫士”,它凭借多种先进传感器,24小时精准不间断监测心率、血压、体温等关键生理指标;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同步向家属、医护人员终端推送预警,为老人的健康排查与紧急救治守住“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争取宝贵时间。

“养老机器人的精彩亮相,不仅集中展现了科技赋能养老的创新成果,更清晰勾勒出未来我国‘老有所养、有尊严老去’的新图景。”严建文表示,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人形机器人将在康养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直面产业痛点 三重关卡待突破

“养老机器人是当下必须抓住的民生机遇。”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的这句话,精准点出科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银发浪潮加速推进,养老机器人被寄予缓解居家养老难题、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点的厚望。在张云泉看来,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破解技术、成本、观念三重现实关卡,更需以“温度”为核心,让科技真正走进老人的日常生活。

张云泉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距离满足真实康养需求仍有不小差距。

“在复杂的居家或康养机构环境中,机器人环境感知和导航能力不足,面对杂乱物品或变动布局可能碰撞、迷路;人机交互上,对老人方言、模糊表达的理解,以及情感识别的精准度,都难以支撑深层次沟通。”他表示,破解这些技术瓶颈,必须加大人工智能算法、传感器技术、硬件集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成本居高不下、价格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则是制约产业普及的另一重阻碍。张云泉认为,要让养老机器人真正“亲民”,既需要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成本,更需要政府通过产业扶持基金、专项补贴等政策精准发力,为产业降本保驾护航。

观念层面的藩篱同样不容忽视。部分老年人受传统认知影响,认为机器人缺乏情感温度,更依赖人工护理;家属则对机器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心存顾虑。

张云泉认为,要打破这种认知误区,既要靠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机器人的便捷性,让老人和家属亲身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更要企业提升产品安全可靠性,相关部门加强质量监管,从根本上消除用户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我国主导推出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通用规范,将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与适老化设计作为核心准则,为行业发展确立了科学严谨的技术框架。张云泉认为,这项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通过明确数据加密传输、语音交互无障碍等具体指标,推动了智能养老设备从“能用”向“好用”进化。这一进程中,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进:技术研发需贴合老年人真实需求,政策制定应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市场推广要注重用户教育普及。

“养老机器人需硬核科技支撑,才能走稳走远。”为此,张云泉建议“技术攻关、场景适配、生态构建”协同发力。技术上,需相关部门牵头重大攻关项目,将养老机器人整机纳入首台(套)装备推广目录,助力技术迭代;生态与场景上,支持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明确发展重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推广成本与家庭使用负担,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老人。

从“展区亮眼”到“家中实用”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区,一款背心式爬楼智能设备让记者眼前一亮。老人穿戴后,日常行走与平时并无二致,一旦启动爬楼动作,双腿却能明显感到更加轻盈。

这种不打破老人生活习惯、聚焦真实需求的设计,正是采访中多位委员提到的:“养老机器人要像家人一样‘懂’老人需求,不能只追求技术先进,却脱离实际场景”。

“我们不做‘想象中的老人’需要的产品,而是真正走近老人,倾听他们的声音。”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网络购物平台已上线多款养老相关智能装备,既有解决出行难题的助行爬楼 “神器”,也有满足日常锻炼需求的智能设备。

记者采访发现,企业对“场景适配”的重视,与委员们呼吁的“打破脱离场景的研发”不谋而合。从背心式爬楼装备,到能精准识别路况、规划路线的机器人“导盲犬”,一系列贴近银发群体需求的产品在展区崭露头角,生动勾勒出科技助力养老的鲜活图景。

“让养老机器人走进百姓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每一步实践都在靠近目标。”在张云泉看来,推动养老机器人落地,提前规划布局、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迫在眉睫。尽管当前行业仍需破解技术、成本、观念三重难题,但随着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产品成本逐步下降、社会观念不断转变,加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发力,养老机器人终将实现从“展区亮眼”到“家中实用”的跨越,进而从“有用”走向“好用”。

谈及未来养老图景,“温度”是张云泉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他期待,随着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养老机器人能从简单的“执行者”升级为贴心的“家庭成员”,主动感知老人情绪波动、实时预警健康风险,就像有位“AI子女”常伴左右。

“这才是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仅解决‘老有所养’,更助力老人‘有尊严、有温暖地老去’。”严建文的这句话,为银发经济下的科技养老之路,勾勒出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高度的人文方向。(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