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聚焦
荧屏上的民族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新作激发爱国热情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白瀛、郭馨语
十四春秋,浴血奋战;民族记忆,历久弥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至10月,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开展电视作品展播活动。12部新创作的电视剧和纪录片,以多元的叙事视角和求真的艺术表达,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气壮山河的民族史诗,在新时代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血肉长城:诠释伟大抗战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5年5月,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田汉听着袁牧之、顾梦鹤等人的演唱,身体微微颤抖,眼中闪耀火花。
这是电视剧《阵地》中的动人一幕。作品以合理的艺术虚构,将观众带回《义勇军进行曲》首次灌制唱片时的场景,一首与时代共鸣的歌曲由此传唱开来,激励国人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本次展播的荧屏新作,生动诠释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淬炼出的伟大抗战精神。
纪录片《东北抗联》回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展现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铮铮誓言、赵一曼“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的临终嘱托、张自忠绝不改变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讲述佟麟阁与赵登禹在北平南苑的共同奋战、“八百壮士”孤守四行仓库的誓死抵抗、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集体投江的巾帼悲歌、陈怀民等空军勇士的血洒长空、杨靖宇胃中仅存枯草树皮棉絮仍战斗至死的铮铮铁骨、刘老庄八十二勇士白刃战的英勇无畏……纪录片《山河铭记》等作品以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展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重庆大轰炸的惨烈与民众的坚忍形成对比;延安成为抗战文化的灯塔,怒吼出民族强音;高校内迁与故宫文物南迁,存续中华文明火种,培养出大批栋梁……纪录片《胜利1945》等作品展现中国军民不可征服的力量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想通过作品告诉观众,伟大抗战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千千万万有血有肉的华夏儿女,在国难当头时作出的生命抉择。”纪录片《胜利1945》总导演余季波说。
多元叙事:人性微光与国际视野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左权在牺牲前三天写给妻子的绝笔信,让观众触摸到铁血战袍下的柔软内心。
除了《胜利1945》《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等作品涉及“左权家书”,纪录片《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更是全片聚焦“家书”这一题材,通过战争岁月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家书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体会真实的历史细节。
不仅有战争的宏大叙事,多部荧屏新作或从人的内心和命运入手,或选择文化等视角讲述抗战故事,展现出多元叙事的特点。
纪录片《心安何处》以跟踪拍摄的方式,记录了日本遗孤在中国和日本的生活现状,展现他们在战争结束80年后,仍在苦苦寻找内心深处那份难以企及的安宁。“我们将镜头对准日本遗孤群体,就是希望通过个体命运的悲剧,让更多人了解侵华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伤害。”《心安何处》总导演谢申照说。
电视剧《归队》讲述一群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抗联战士和东北百姓,在绝境中凭着对战友的承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胜利的信念,挣扎、寻找、牺牲、觉醒,最终完成精神与行动“归队”的故事。
“我们想要展现在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从而展现血与火中的人性微光。”《归队》导演臧溪川说。
当硝烟席卷华夏大地,文艺
教育家陶行知通过“岩洞教育”开展文化扫盲运动,音乐家张曙创作出一首首抗战歌曲,茅盾写就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田汉的话剧《秋声赋》感动无数观众,西南戏剧展览会把“文化抗战”推向新高潮……电视剧《阵地》讲述桂林的“文化抗战”故事,揭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对凝聚民族精神的关键作用。
国际视野,是此次展播新作的又一鲜明特征。
记录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反攻、中国军人与“飞虎队”并肩作战等合作事例;回顾白求恩等国际友人献身中国医疗事业等感人事迹;聚焦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东京审判等重大事件……《山河铭记》《正义之战》《胜利》等作品讲述中国战场的世界性贡献,同时展现国际社会的对华支援,彰显人类共同捍卫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抗战记忆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定格的岁月,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这些作品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们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这种艺术化的历史表达,恰是民族记忆最生动的传承方式。
匠心求真:历史与艺术的统一
抗战题材电视作品,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历史教材。
本次展播的纪录片中,《卢沟桥:我们的纪念》《胜利》等首次公开披露了大量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历史影像,包括
“纪实影像不仅是历史的保管箱,更是精神的播种机,让我们在触摸过往温度的同时,将那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转化为今天砥砺前行的力量。”余季波说。
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本次展播新作更加注重对真实的艺术追求。
电视剧着力塑造真实的人物,营造真实的场景。聚焦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我们的河山》中,主人公展现出文弱、无畏、足智多谋等丰富的性格侧面,并从青涩的青年蜕变为一名成熟的战士;剧组大面积种植小麦,以精准呈现季节变化和收粮场景,用当年的技术方式烧制符合年代特征的墙砖,来模拟真实的城墙质感。
《归队》注重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展现战士啃树皮、与狼搏斗、在冰天雪地中艰难生存等场景,甚至要求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光泽,都严丝合缝地贴合角色的身份、经历、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战争摧残下的状态。
纪录片则更多在史料挖掘和客观呈现上下功夫。《台湾光复80年》《正义之战》等从
在追求真实感的同时,本次展播的多部作品,都适当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东北抗联》等运用AE特效、三维动画、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卢沟桥事变、四行仓库保卫战等历史图片进行效果强化,对没有原件的家书进行视觉化呈现,对宜昌大撤退、“纸片轰炸”等历史场景进行生成再现,力求实现历史真实和艺术表达的统一。
抗战伟大胜利是不朽的丰碑,是民族命运的转
精神的弘扬,离不开记忆的传承。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形象化、生动化。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电视新作,必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对和平的珍爱,激励人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