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圆梦工程”江西省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培训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大学拉开帷幕。本次培训由中宣部文明培育局、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联合主办,江西省委宣传部文明培育处、吉安市青原区人民政府、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井冈山大学、吉安市青原区教育体育局、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协办。此次培训开班仪式参与人数达200余人,创下新高,来自江西省、云南省13个市州的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及分管副校长等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培训之旅。
开班仪式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李羚参加并发表致辞。她在致辞中强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成长和家庭幸福,更是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

同时,她对参训学员提出三点殷切期望:永葆赤子之心,做乡村孩子的“心灵守护者”;锤炼专业本领,做心理服务的“行家里手”;践行使命担当,做乡村振兴的“筑梦先锋”,并特别指出要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籍成为照亮心灵成长的明灯。
本次培训班特色鲜明,开班活动中设置了齐诵环节。创新阅读第一课上,孩子们率先诵读经典,随后在场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齐诵,琅琅书声回荡在会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课程安排丰富多样,涵盖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多个方面。其中,董冰玉教授的《声音的疗愈力》讲座颇具特色,她从声音的频率、节奏等角度出发,阐述了不同声音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还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发声练习、音乐引导等方式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让学员们亲身体验到声音疗愈的神奇效果。
舒曼教授的《中国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与变革》课程也引人深思,他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如“中庸之道”对情绪平衡的启示、“天人合一”对个体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引导等,结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心理服务工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学员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这些精彩的课程引发了在场学员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接下来的培训充满期待。
来自云南怒江贡山茨开镇中心校的李春富老师便是其中之一,她在培训反馈中写到:当李会长建议成立“校园主题书屋”时,我仿佛看见家校社共育的新场景:老师带领诵读红色经典,家长陪伴精读情绪绘本,社工组织读书沙龙。阅读从个人行为升维为育人合力,这不正是“光合作用团”的理想图景。李会长特别叮嘱云南学员:“你们是播撒新方式的种子”,更让她深感肩上责任——要让书香如阳光穿透偏远山区的信息壁垒。
为期五天的培训于8月17日顺利结业,此次“圆梦工程”校长培训班在江西的落地培训,标志着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迈入新阶段。未来,各方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结合座谈会达成的共识以及调研情况,进一步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
将红色阅读、体育等元素有机融合到心理服务体系中,积极推动“校园主题书屋”的建设,让阅读成为家校社共育的重要纽带,正如李春富老师所期待的那样,让老师、家长、社工形成育人合力,将董冰玉教授和舒曼教授的授课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农村未成年人打造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动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培训班间隙,李羚会长率中社联成员与青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龙艳华及相关单位举行文化和体育赋能青原区教联体建设座谈会。李羚会长明确分享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度思考,提出将要推动以“阅读+文化+体育+科技”为核心的新理念、新形式,并以此打造工作亮点。她指出,阅读是心理健康的“精神基石”,能通过经典内容滋养心灵;文化是“价值锚点”,可依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培育积极心态;体育是“活力载体”,能以运动释放压力、锤炼意志;科技则是“赋能工具”,可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宽心理服务的覆盖面与便捷性。双方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深入交流,进一步达成共识:未来需加强家校社协同,将“阅读+文化+体育+科技”的融合模式融入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让多元元素共同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期间李羚会长一行先后调研参观了阳明书院、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黄公略烈士陵园青原区科技馆以及青原区心桥心理中心。


阳明书院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赋能心理”的重要场所;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和黄公略烈士陵园承载着红色记忆,为开展红色阅读、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青原区心桥心理中心则在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工作模式与“阅读+文化+体育”的融合理念高度契合,为培训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