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数据新闻 资讯 数字政协 数字经济 数字新基建 榜单排行

首页>数据>资讯

中国机器人:“走出去”还要“融进去”

2025年08月27日 08:40  |  作者:李浩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7月20日,2025年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人形组比赛落幕。在成人组决赛中,中国清华火神队使用国产机器人Booster T1成功夺得冠军奖杯。

在这届机器人世界杯中,由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生产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T1,不仅是中国顶尖队伍的官方“用机”,还得到了诸如美国UT Austin Villa、德国Boosted HTWK等国外强队的青睐。成人组和小型组晋级决赛的队伍所使用的机器人,全部来自加速进化,中国机器人正凭借优异的性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海外。“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广阔平台,共建国家的基建与制造业升级需求旺盛;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倒逼产业自动化,新兴市场国家处于制造业转移与产能扩张阶段;国内多项政策激励机器人研发,推动企业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在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政策驱动的多重作用下,中国机器人出海“大有可为”。

然而,在出海过程中,中国机器人企业正面临本地化适配、合规风险与技术升级的多重挑战。如何在这场全球化竞赛中突围?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法律和政策环境,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并适应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需求,获得市场认可。机器人作为重资产、重服务的硬件产品,出海需瞄准本地市场需求,做好从产品到运营的深度适配。比如在日本餐饮界,大多餐厅空间局促,尤其是过道狭窄,国内传统的大体积机器人根本“施展不开拳脚”。为此,中国公司擎朗智能专门设计了一款体形小巧、穿行灵活的送餐机器人。而针对企业总部和当地团队在语言上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大疆在欧美市场实行本土化运营策略,选择雇佣本地员工实现文化适配,也更容易融入当地市场。

其次,工业机器人作为融合了人工智能、精密制造与工业软件的高新技术领域,其出海过程面临的技术标准差异、数据隐私纠纷等合规挑战日益凸显。出海企业需重视合规高压线,严把认证、数据与专利的“生死关”。企业应深度开展目标市场法规调研,比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等核心认证要求,都需要系统梳理。对于工业机器人采集的生产参数和人员行为数据可能触发隐私风险,也要提前规避,像新加坡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就明确要求机构收集、使用和披露数据的方式合理恰当。

此外,技术驱动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的关键保障。企业只有整合创新资源,集中攻克薄弱技术,同时紧跟AI、具身智能发展趋势,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才能为产业升级筑牢技术根基。近年来,东南亚成为全球电子、汽车制造转移的热门区域,当地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推动制造业自动化生产。据了解,南京埃斯顿公司凭借自身技术创新,研发了融合AI技术的自动化生产机器人,在东南亚和印度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浙江湖州的牧星机器人通过研发物流机器人和创新分拣系统,凭借前沿创新技术在日本市场扎根。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升级,正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立足海外市场的根本所在。

从简单的场景化服务到高精度焊接,再到无人工干预的拟人化足球赛,中国机器人越来越“多才多艺”。中国机器人出海也已迈过单纯追求份额的阶段,进入“技术+规则”双维度博弈的新周期。面对本地化、合规化、创新化的三重考验,唯有将全球化基因植入产品研发、市场运营和合规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日本餐厅、美欧仓库、东南亚电子厂中真正扎下根来。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