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大刚报》为抗战“鼓与呼”

2025年08月27日 10:40  |  作者:王辛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近日,笔者看到一张1945年8月10日出版的《大刚报》号外,记载了“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全文是:“本报重庆十日下午八时五十分急电,东京广播日本已接受无条件投降,惟要求保留天皇。”版面上的字体皆为红色。

“至大至刚、愈炸愈奋”

1937年11月9日,《大刚报》在河南郑州创刊。报纸出版半年后,日军越过黄河天险,三面包围郑州,报社全体成员撤到信阳出报。就在此时,国民党方面停止发放经费,命令报纸就地停刊。社长毛健吾和大刚报人义愤填膺,决定依靠自身力量继续办报。秉持抗战必胜的信念,担起挽救国家危亡的责任,朝着理想目标坚定迈进。从此《大刚报》成为民营性质的报纸。

随着日军的侵略扩张,报社被迫迁移到湖南衡阳出版。当时汪精卫跟日寇妥协,双方签订密约,成立所谓“国民政府”。为此《大刚报》连续发表社论,对卖国投敌的行径严加痛斥,称“汪逆一群毫无人性的兽类”“自绝于国人,自掘坟墓”。还发表多篇社论号召民众抗战到底,“宁为自由国民奋斗以死,决不甘为亡国奴而生”。

1940年,日军飞机空袭衡阳,在两个多月里,报社遭到三次轰炸,房屋倒塌、机器损坏、人员伤亡、疮痍满目。但大刚报人面对日寇的凶残,没有畏缩不前,而是从废墟上站起来,强忍着悲痛和愤慨,紧紧握住手中的笔,认真地审稿编辑,忠诚履行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当报纸很快恢复出版发行,读者在对开的《大刚报》上看到“至大至刚、愈炸愈奋”八个套红大字时,无不感到激励和振奋,对报人的坚毅不屈给予高度赞赏。

“中国新闻界开始向敌伪反攻的先声”

《大刚报》汇聚了一批心怀理想的报人,其中不乏中共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杨潮(又名羊枣,著名记者)就是有这两种身份的总编辑,他在主持报纸编辑工作期间,翻译外文电讯,每周撰写社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已经打响,他写文章分析,决战结果必然是苏联战胜纳粹德国。文章很有见地,给同盟国中国战区的军民以鼓舞。

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大刚报人走上街头义卖报纸,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部队。还发起捐献10万个救急包的运动,使前线负伤战士得到及时医治。新闻业务方面也不断探索创新,举办国内首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抗战前景充满信心。创办《大刚报》敌后航空版,委托在华助战的美国空军投放,成为“中国新闻界开始向敌伪反攻的先声”。

1944年夏天,日军继续挥师南犯,国民党军抵御无效,报社随难民潮撤退到广西柳州。随后《大刚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抗战最早的国家,其他同盟国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的时候,“我们却还在温习抗战第一课——疏散、逃难”,实在是惭愧。社论对影响当时战局的政治和军事因素进行了充分阐述,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跟在国内看到的情形不一样,《大刚报》战地记者发自缅甸前线的通讯,报道了中国远征军配合同盟国作战,大量歼灭日军的事迹,这对鼓舞民心士气起到积极作用。

同年秋天,日军又奔袭而来,报社迁移到贵州贵阳出版。社长毛健吾撰写《实在不能再退了》等一系列社论,痛陈时政、切中要害。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赞扬大刚报人坚守新闻工作岗位,他说:“《大刚报》是我所最钦佩的新闻事业中的一个。像一支坚强的军队,在艰苦的战斗中转进……始终能保持其完整的阵营……在抗战中间,我们站在新闻战线上的人,是多么需要坚持在岗位上的奋斗精神啊!”

在贵阳的这段时间,《大刚报》的副刊建设很有成就,与进步文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叶圣陶、茅盾、老舍、秦牧、臧克家、艾青等著名作家,都给副刊《阵地》写过不少好作品。女作家葛琴(著名文艺理论家邵荃麟夫人)的《逃难记》,以生动笔触描绘了日军暴行与国土沦陷惨状,控诉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励民众投身到抗战救国的洪流中去。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进,在广大抗日军民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0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当天《大刚报》发行号外报道这一特大喜讯。从此,大刚报人结束了千里流离的办报生涯,北上武汉践行新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大刚报》成为人民政府批准继续出版的四家民营报纸之一;公私合营后,曾经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王辛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