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郑振铎以文抗战

2025年08月27日 10:47  |  作者:顾燕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郑振铎寄藏在上海虹口开明书店内的1万余册书籍,被日军炮火“烧得片纸不存”。面对如此浩劫,他毅然留在沦陷区的上海,以抢救民族文献的方式报效国家。他道出这样的心声:“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

除了抢救古籍,郑振铎还通过文学创作直接鼓舞抗战士气。1937年10月,他出版了新诗集《战号》。这部诗集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共同的题材“只有一个——抗敌!”郑振铎在《献词》中写道:“(这些诗作)托寄着我的悲愤,我的热情,我的希望,乃至我的信仰,我的幻想。”诗集中的作品,反复呼吁“沉睡者,起来,起来!”“我们的中国……我们将为你而工作,工作,工作,直到你恢复你的强健与富饶”。

1937年,郑振铎在炮火中耗时10天,将家藏戏曲善本整理成《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和《西谛所藏散曲目录》两本目录。他亲笔缮写并付雕版印行,先用朱砂印出“红印本”,再用蓝靛刷印“蓝印本”。这些目录中记录的《酹江集》《柳枝集》等明版插图本戏曲,是他十余年苦心搜集的稀见善本,更是“先民精神所寄”。由于刊印量不足50册,版本学家江澄波认为:“由于流传极少,今后将与宋刊同珍。”这些书目不仅保存了文化记忆,也成为郑振铎在文化抗战中的重要贡献。

1940年1月,郑振铎与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等爱国人士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他们联名致电国民政府,建议在上海成立专门组织,寻访购买古籍。这个组织利用英国退回的庚子赔款开展购书事宜,郑振铎和张凤举负责寻访,张元济负责鉴定宋元善本,张寿镛和何炳松负责保管经费。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们共抢救善本古籍3800多种、1.8万余册,其中宋元刊本就达300余种,接近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的总数。(顾燕)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