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拿掉鲁迅手中的烟?大可不必
近日,一则关于绍兴鲁迅纪念馆内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的投诉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有游客认为该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更换;而随后百余位市民通过热线表达反对,呼吁尊重历史、保持原貌。景区最终回应称,将坚持原有设计,不轻易改变景墙画面。这一事件看似是关于一幅墙画的争议,实则触及了历史再现、艺术表达与公共教育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层命题。
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并非艺术创作的凭空想象,而是具有充分历史依据的真实刻画。无论是现存照片、友人回忆还是鲁迅自己的文字,都多次提及他吸烟的习惯。景墙采用木刻形式呈现,是呼应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木刻运动的倡导与支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艺术形式感。若强行“净化”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实则是对历史真实的漠视,反而削弱了人物本身的丰富性与时代感。
青少年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但保护不等于隔绝,教育更不等于屏蔽。若只因鲁迅吸烟就担心孩子模仿,那是否也需要删除李白饮酒的诗句、隐去丘吉尔抽雪茄的照片?这种试图将历史人物“神化”、去语境化的处理,无益于青少年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诚然,个体的审美偏好或道德关切可以理解,但公共文化决策应当基于历史真实性、艺术专业性和文化整体性,而非为个别观点所左右。鲁迅故里景墙作为存在多年的文化符号,已被广泛接受为绍兴的文化地标之一,其价值在于忠实传递历史信息与艺术情感。公共文化机构在面对此类争议时,既需要倾听多元声音,更应坚持专业判断和文化立场,避免公共文化空间陷入符号化的焦虑与碎片化的表达。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批判僵化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精神,他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恰恰提醒后人要以清醒的头脑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尊重历史、不因某种原因加以修饰,文化记忆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公共教育也才能更加成熟、自信。(张家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