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政协网评 微言大义

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释放体育流量新动能 提升价值转化新水平

2025年08月29日 08:28  |  作者:王济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通过“体育﹢文旅﹢科技﹢社群”的创新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盛宴;在有效激活消费新动能的同时,成功塑造了开放、活力、创新的现代城市形象

成都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不仅以一场精彩纷呈的国际体育盛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西部城市的开放活力与发展韧性,更以赛事期间入境人员同比增长56.3%、团购交易额增长50.8%、餐饮消费支付交易额增长近60%的亮眼数据,生动诠释了体育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消费增量”“经济能量”的巨大潜力。这深刻启示我们:体育赛事正从单纯的人文交流、观赛经济,向激活多元业态、构建城市消费生态圈的全方位价值跃升,加快提升体育流量的功能价值转化水平,已成为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提升治理能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成都世运会的实践,正是这一重要论述的鲜活注脚。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是突破“重竞技、轻体验”的传统模式,通过“体育﹢文旅﹢科技﹢社群”的创新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盛宴;二是在有效激活消费新动能的同时,成功塑造了开放、活力、创新的现代城市形象。这为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深挖体育流量价值、提升转化效能的新课题。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在体育流量价值转化方面仍面临突出瓶颈,主要是:顶级自主IP稀缺且深度开发不足;产业生态尚未成熟,链条协同效率待提升;“体育﹢文旅”融合层次较浅,场景创新能力滞后;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市场化进程深化。破解这些难题,亟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系统施策,重点突破。

第一,实施IP跃升战略,打造全球赛事矩阵。精心培育本土超级IP,集中优势资源,长期稳定扶持一批特色鲜明、潜力巨大、辨识度高的自主品牌赛事(如推动“苏超”向更专业、规范、商业、国际版本升级),鼓励其在形式、规则、参与方式及文化表达上大胆创新,塑造独特魅力。大力引入国际顶级赛事,积极申办并全力筹备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或单项顶级赛事,引进成熟商业赛事,显著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全面深化赛事商业运营,建立高度专业化运营体系(公司/联盟),全面提升赞助开发、媒体版权销售、特许商品研发、票务营销、品牌授权等全链条市场化能力,深度挖掘IP衍生价值。

第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协同共赢生态。做强经营主体,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业龙头集团与平台企业,大力扶持智能装备、数字平台、运动康复等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科技企业。补强产业链条,重点突破关键支撑服务环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体育经纪、营销服务,创新开发体育金融、保险产品,深化体育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商业化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高端化、绿色化升级。深化融合创新,强力推进体教融合,夯实运动人口基础,培育未来核心消费群体,积极探索体卫融合,建立运动处方体系,发展“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强化与文旅、商业深度融合,打造集运动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娱乐、购物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目的地。

第三,创新消费场景模式,催生多元共生融合增长点。开发特色体旅产品,依托各地独特地理文化资源,精心设计主题鲜明、故事性强、沉浸感足的高附加值体育旅游产品与精品线路,支持建设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区,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构建联动生态圈,围绕核心赛事,系统整合周边商圈、景区、文化场馆等资源,策划联合营销、主题消费季、一体化套餐,延长消费链条,提升综合贡献,高效转化“赛事流量”为“城市留量”与“经济增量”。拥抱数字消费浪潮,大力发展线上健身社群、云赛事、智能装备、沉浸式娱乐等新业态,善用短视频、直播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矩阵,开展精准化、场景化营销,打造网红打卡点与潮流运动地标,强力吸引年轻群体。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完善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协同机制,研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体系,破解“政出多门”难题。加大财金支持力度,设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落实完善针对体育企业的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贴息贷款政策,探索发行体育产业专项债券,拓宽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核心业务渠道。深化市场化改革,规范运作“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提升大型场馆运营效率,推广PPP、ROT(改造—运营—移交)、委托运营等模式,引入高水平专业机构,推动赛事运营权、转播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核心资源通过公开市场高效配置。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支持高校设立体育经济、营销、赛事管理、科技、电竞等交叉学科,健全覆盖产业链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体系,实施更开放积极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国际视野与实操经验兼备的稀缺人才。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唯有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关键瓶颈,系统推进IP培育、产业升级、场景创新与制度改革,方能充分释放体育流量蕴藏的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将其打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提升体育流量价值转化水平,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作者王济光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