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政协网评 微言大义

首页>要论>政协网评

政协网评丨红色影视剧为红色文旅注入新活力

2025年08月29日 08:4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这个暑假,不少青年观众踏上前往沂蒙山区的旅途。这一场景的出现,与近期电视剧《我们的河山》的热播关系密切。这部剧取材于山东抗战真实历史,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英勇斗争的故事。随着剧集热度攀升,游客们纷纷来到实地探寻那段历史的痕迹,这也让人们再次看到影视剧与红色文旅融合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与影响力。

曾经有人担心,年轻人会不会觉得红色旅游“太枯燥”“太说教”?现在答案很明显:年轻人不仅愿意来,还主动把红色旅游变成了“打卡新选择”。优质红色影视剧成为激活年轻人参与红色文旅的重要引擎。早些年《觉醒年代》热播后,短短几个月间北大红楼接待到馆参访团体950批次、近4万人次,相关旧址共接待50余万人次参观。游客们驻足于陈独秀、李大钊当年活动的旧址,凝视着剧中出现过的《新青年》杂志复刻版,在历史场景与影视画面的交织中,深刻理解“思想启蒙”的重量。这种“因剧寻景”的热潮让红色故事有了情感共鸣点,而走进实地则让这份共鸣有了扎根的土壤。

红色影视剧之所以能激活红色文旅,在于其精准切中了当代年轻人对爱国情感的需求。去年国庆,宁夏一青年在贺兰山滚钟口景区,手举国旗攀爬陡峭山径,众多游客用手机为他打灯照亮登山的方向,登顶时千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这段视频全网流量超2亿,恰是年轻人对爱国情感的真诚呼应。同样,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书本上枯燥的历史知识,渴望亲身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而“影视﹢文旅”的融合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二者双向赋能的强大力量。湖南沙洲村因《半条棉被》声名远播,村内还原的红军宿营地、老纺车陈列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沂南借助影视IP,将12处古村落改造为红色体验基地,游客可参与“送鸡毛信”“战地救护”等实景活动,在互动中体悟“沂蒙精神”的内涵。在这样的“影视﹢文旅”协同发展中,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参与”,形成“看剧—出游—传播”的良性循环。

影视剧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与文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然而,二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红色景点过度依赖影视热度,缺乏长效运营规划导致游客量骤降;个别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红色景区内开设不相关的项目,冲淡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还有些红色影视剧粗制滥造,不仅未能助推文旅发展,反而引发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误解。

推动影视剧与红色文旅高质量融合,需守住文化底色,创新表达形式。一方面,影视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红色史料,从真实人物故事中汲取灵感,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红色景区可借助VR、AR技术,开发数字体验项目,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强监管,明确红色景区商业化边界,杜绝歪曲红色历史的行为;建立影视剧与文旅资源联动机制,实现IP价值长效转化。

“一部作品带火一座城”,红色影视剧与红色文旅的融合,不仅是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双赢之举,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当影视故事与实地体验相互赋能,当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结,红色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激励更多人在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

(本报记者 石伟强)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