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盟 人物风采 史料纵览

首页>多党合作>民进

新使命、新动能、新生态

——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综述

2025年09月01日 08:4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5上海书展把上海展览中心变成了一个巨型书房,当书海与人海一相逢,这场年度书香盛宴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火!

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又把上海展览中心的三楼变成了一方对话舞台,当数字化转型遇上全球传播,这场年度智慧碰撞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深邃!

恰如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的评述:“本次论坛深度参与上海书展。”

主办方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邀请各方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数字化转型与全球传播”集思广益,共同为出版传媒业更好适应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创新传播技术和传播范式、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建言献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 新使命:数智赋能全媒体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这张照片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哪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说:“对,是故宫。今天人人都是摄影师,但是这张照片大部分人拍不出来,因为它是在上空拍的。”

故宫原来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已经600多年了。故宫这600年,也是故宫出版社40年发展当中,得以依赖的最独特的丰富的资源。章宏伟表示:我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和狭义的文创加起来,再加上故宫博物院文博、文旅,整合起来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故宫出版社在这3个方面积极努力地往前探索。

“大家对故宫出版社最熟悉的出品应该是《故宫日历》吧,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有了《故宫日历》的最初版本。当我们决定打造《故宫日历》时真的不知道市场怎么样,所以开机只印了1万册,后来又加印了8千册。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多的一年,足足印了140万册。《故宫日历》本来是供使用的,现在好多家庭都当做收藏品了,我们期望这个产品能够长盛不衰。”章宏伟介绍说,故宫的文创主体在故宫出版社,出版社有一家全资子公司叫北京故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我们围绕着一个中国结、一个‘恭喜’主题,还有一个‘金榜题名’主题,都是中国特色,主要是从这3方面来开拓,大家现在都觉得故宫文创不错。”章宏伟说:“今天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技术,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我们也在思考怎么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潮流,能够利用新的技术赋能我们的传统出版。”

故宫出版社在其出版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加上了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下载韩熙载夜宴图的App,从而在手机、平板电脑上感受全新的阅读享受。章宏伟说:“我们还在探索能不能把故宫珍藏的国宝,通过数字化解读,沉浸式参观,交互式体验,以全新的数字出版物呈现。”

章宏伟介绍了电子出版物《我在故宫修文物》,让全世界的网友都可以化身为文物修缮师。“当然,你不可能到故宫亲手去做,但你可以在虚拟空间去体验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我们故宫出版社希望能够以传统出版为基础,探索文创产品,以及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实现三者联动,走出一条出版产业新形态。”

▶▶▶ 新动能:人工智能全域应用,重构出版创作体系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为与会嘉宾介绍了被誉为开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国际化新纪元的Researching平台。

“我们建立Researching平台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国家需求。国家拥有数字安全,我们能够实现自主版权。在Researching平台,学术论文可以在线阅读,还可以下载,我们创造一个供学者交流的社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Researching平台获取,不光是论文、会议,还有科研产品、成果的展示和评价,以及学者库、主题词库等都建立起来了。”杨蕾认为,目前是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候,这是最好的一个窗口期。AI的发展,降低了技术门槛,推动Researching的服务水平跻身国际前列,能与世界顶级平台并肩竞技。

“尤其是现在有很多开源的软件,用AI的手段,就能补齐很多人才的短板。”杨蕾介绍说,Researching平台,从投稿开始,到论文生产、论文发布,到多端发布,以及对接的媒体,都会通过人工智能落地。目前,整个链条已经打通了。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我们自己不开发,就只能架在国外的平台上。记得开发平台之初,和国外商业同行说,能不能让我们看一下你们后台是怎么架构的,回答是根本不可能;我就去问国内合作的期刊,你们能不能看到他们的底层架构,回答也是没办法,对方只是给我们开一点点权限,用于部分审稿人。所以说,借船出海永远在借人家手里的。

Researching平台汇聚了162种期刊,中文刊为主,还有英文刊,成为以学科特色为核心的刊群知识服务平台。凡是出版的期刊,在Researching平台都能用AI落地。杨蕾举例说,有些文章有40页,特别长,怎么看?借助AI,我们会生成一个思维导图,还有语音摘要,还有短视频等,这样增强了文章的可见度。

“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个论坛,谢谢大家关注我们Researching平台。我也挺忐忑的,不知道我讲的内容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当杨蕾说到这里,现场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回应。

▶▶▶ 新生态:全球价值链深度耦合,培育数字出版新范式

“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战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出版业承担非常重要的使命,其中学术出版更是承担非常独特的价值,因为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文化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副主任、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经理张宏伟看来,学术出版物“走出去”,可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可以提供更加持久的和潜移默化的推动力,讲好中国故事就更加有说服力。

“中国知网是数智出版企业,中国知网是网站名字,也是一个品牌。在国外还有另外一个品牌,国外叫CNKI。”张宏伟介绍说,我们经历了数字化、国际化、智能化三重接力,最终赋能知网“走出去”。首先,在第一阶段推进了数字化转型,推进向数据库出版、云服务来演进,同时建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动态更新的中文的知识资源的数据库。第二个阶段,国际化的传播。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耦合过程中,我们紧随国家战略。比方说“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组建专项计划——中国知识畅达计划。目前在“一带一路”上有四五十个国家,都已经是我们用户,很好地促进了“一带一路”国家跟我国的文化和科研的交流。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图书馆的评价是,如果没有知网,中国相关的研究是没有办法进行的。

张宏伟的切身感受是,国外首先关注的是我国的人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实力的提升,包括经济类、人工智能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总的来讲,知网是比较权威的中文知识资源获取的来源。在全球学术出版里面,有6大专业出版集团,他们总体上是一个垄断的,基本上被西方国家控制,都是以英语形式呈现。中国知网是少有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西方国家控制的,非英语的一个大型的平台。”张宏伟如是说。

第三个阶段就是智能化升级。在张宏伟看来,知识服务的范式会进一步变革,同时也会带来整个出版业的重构,甚至是重塑。“我相信未来出版一定是存在的,但是未来出版的形态,出版的机构和现在很可能不一样。大模型出来之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到底谁控制谁的问题。如果放任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内容,可以用一两个月时间,就把人类几千年生产的知识从数量上超过。我们出版人在质量上作为把关者、守门人,在未来就更加重要了。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出版的未来很光明,除非碳基文明被硅基文明打败。”张宏伟如是说。

(本报记者 顾意亮 王慧文)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