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聚焦
一名医疗工作者对祖国的赤诚告白
——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民生·民意版邀请委员通过自己的亲历,谈谈他眼中的祖国和爱国主义精神。
——编者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顾建文为官兵查看腿部情况。(受访者供图)
回望80年前,无数先辈以热血护山河;立足当下,吾辈当以坚守承使命。四十余载从医路,我的足迹始终穿梭于手术室的冷光灯下、航天发射场的旷野之上、科研实验室的仪器之间。时光淬炼中,我愈发深刻体悟到,爱国主义绝非悬于口头的空泛口号,而是熔铸于血脉的精神坐标,是手术刀下护佑生命的执着坚守,更是师门薪火与国家使命交织而成的信仰力量。从神舟十一号到十九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全周期医疗保障,到脑机接口、脑力增强技术的科研突破,每一次为国家战略护航、为生命安全兜底的实践,都深深烙印着师门传承的力量与报国为民的初心——这是我的老师易声禹、王正国等恩师用一生践行的信念,更是新时代医者在国家强盛征程中扛起的责任担当。
▲▲▲ 十年坚守托举“飞天梦”,彰显大国担当
我曾带领神舟医疗队连续九年全程参与神舟十一号至十九号载人航天任务,从发射场应急救援准备到航天员全周期健康管理,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更是国家探索宇宙的雄心壮志。如今,神舟系列任务一次次圆满成功,既是我国航天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生动见证,也是医疗保障能力现代化的有力印证——发射场旁的医疗帐篷、着陆场的应急救护梯队、航天员专属的“太空脑健康档案”,每一处细节都是劲旅风骨的生动注脚,每一次保障都是国家强盛的具体实践。
这份坚守,源于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已故易声禹教授曾多次叮嘱:“神经外科医生的手,必须像航天员操控飞船般精准,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生命重托。”遵循这一理念,我们为每位航天员建立专属“太空脑健康档案”,持续监测长期太空驻留对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的细微影响,将“科研报国”的初心融入航天医疗保障,推动航天医学研究向国防战略领域延伸。随着国家航天事业不断迈向深空,我们的保障技术也持续迭代升级,从应急处置预案优化到健康监测技术创新,始终以过硬能力托举“飞天梦”,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力量。
2024年神舟十八号返回前夜,东风着陆场寒风凛冽,我带领团队通宵推演应急保障方案,监测仪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曲线,仿佛是航天事业砥砺前行的轨迹。此刻,王正国院士“军人的使命是守护国家安全,医者的使命是守护战士健康”的话语在耳畔回响。当返回舱稳稳着陆,航天员面带微笑健康出舱时,所有疲惫都化为欣慰——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航天员的生命,更是国家的航天尊严,是世界眼中中国科技实力与保障能力的鲜活展示,这份荣光,源于国家强盛的底气,更源于医者肩上的使命。
▲▲▲ 师承照亮“逆行者”路,守护民生安全
回溯40年前的从医起点,恩师们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践行医者使命的征途。西安交通大学郑崇勋教授带我叩开“医学﹢工程”的跨界之门,让我领悟科技赋能医疗的突破力量;空军军医大学胡三觉教授深耕神经电生理领域的言传身教,为我后续研究脑机接口奠定坚实基础;已故易声禹教授以手术刀为笔,书写“精准即爱国”的医者箴言——他为一台脑干手术反复推演30余次,总结“生理允许、解剖可达、技术允许、利大于弊”的临床经验,只为“每一步操作都不负国家信任、不负患者生命”;已故王正国院士“以创伤医学守护战士生命”的信念,更让我读懂“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的深刻联结,明白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才是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根本底气。
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是对师门传承最直接的践行。2009年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中,我担任现场医疗救治总指挥,火灭后的车厢内弥漫着焦糊味,王正国院士“战创伤救治容不得丝毫误差”的叮嘱、易声禹教授“手术台就是守护生命的战场”的教诲萦绕心头。我们打破常规补液方案,凭借精准判断与快速处置,让50余名伤员全部脱离危险——这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师门“精准与担当”在实战中的淬炼成果,是医疗事业“急先锋”本色的生动体现。
从汶川地震废墟中徒手扒开瓦砾,成功救治最后一名幸存者——矿工赖远平;到玉树震区寒风中搭建“野战神经外科诊室”,通力合作救治颅骨粉碎性骨折的孤儿小乐西降措,让军旗成为震区最温暖的“希望符号”;再到抗疫期间带领团队研发“新型一体式防护服”,为一线医护筑起安全屏障……每一次逆行,都能看到恩师们的精神身影:王正国院士临终前仍在病床上修改战创伤指南,念叨“这些经验能救更多战士”;易声禹教授始终坚信“手术台就是爱国的战场”。他们用一生证明:医者的爱国,是用专业能力为生命兜底,为国家守住“安全底线”。而这些年,我亲历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力量快速响应,更深知:国家强盛是我们敢闯险地的底气,而我们的坚守,正是为国家强盛、军威远扬添砖加瓦。
▲▲▲ 跨界传承铸就“中国突破”,赋能国家战略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研究部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实验室,“脑机接口辅助脑力增强技术”“新型防护装备研发”“颅脑爆炸伤防治与康复研究”等课题持续推进。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既是师门跨学科思维的薪火相传,更得益于国家对科研创新的大力扶持——国力的提升,为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坚实平台,让“中国突破”成为可能。
郑崇勋教授的工程学思维,让我敢于探索脑网络调控与神经疾病治疗的跨界融合;跟随胡三觉教授开展神经电生理研究,我们厘清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交感神经调控机制,为疼痛管理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王正国院士的战创伤理念,推动我们将颅脑爆炸伤防治研究拓展至战伤康复领域,为提升战斗力提供医疗保障。如今,国家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我们的科研工作更注重与国家战略、民生需求紧密结合:脑机接口技术瞄准航天员长期太空驻留健康保障,新型防护装备兼顾抗疫一线与边防哨所需求,每一项突破都既是医学进步,更是科研能力服务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
攻克“中药大黄治疗颅脑创伤”的科研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易声禹教授曾告诫我:“既要尊重传统医学的临床智慧,更要用现代科学验证其价值。”10年间,我们克服早期科研条件的局限,反复实验、严谨论证,最终证实了大黄素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这项成果不仅挽救了众多颅脑创伤患者的生命,更让“中国原创”医学方案走向世界,为全球颅脑创伤治疗贡献中国智慧。如今,实验室里的先进设备、年轻科研人员的蓬勃朝气,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强盛为科研创新注入不竭动力,而科研工作者唯有将成果转化为守护国家安全、服务民生的实际力量,方能不负这份时代机遇。
▲▲▲ 播撒“爱国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在神经外科带教过程中,我常对学生们强调:“手术刀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工具,更要承载‘国之大者’的担当。”这份担当,源于师门的精神传承,更源于国家强盛赋予新一代医者的使命。
我会向学生们讲述易声禹教授为脑干手术反复推演30余次的故事,诠释“精准背后是对国家信任的坚守”;讲述王正国院士临终前修改战创伤指南的细节,传递“科研为民、护佑战士”的初心;讲述郑崇勋、胡三觉教授跨界创新的经历,引导他们“打破学科壁垒,让专业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我还会带学生走进航天发射场观摩保障,让他们在实地感悟中体会国家强盛的内涵、医者使命的重量。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正将这份爱国主义的传承转化为行动:有的扎根高原,深耕“高原军人脑氧代谢”研究,守护边防官兵健康;有的深耕“极地医疗保障”领域,为极地科考与国防建设筑牢健康屏障;有的专注颅脑肿瘤与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以技术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抢险救援现场,他们主动请缨;在科研实验室里,他们通宵攻关——爱国主义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强国必有我、强军我有责”的信念正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底色。
四十余载从医路,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师门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更是国家强盛征程中砥砺前行的信念支撑。易声禹教授的“精准”、王正国院士的“担当”、郑崇勋与胡三觉教授的“跨界”,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更让我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强国征程同向而行。
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将继续在守护生命、科研攻关、培育人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我坚信,唯有将师门教诲融入报国实践,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强国力量,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唯有以实际行动践行“护佑民生”的使命,才能不负国家强盛赋予的荣光——这,是我,一名医疗工作者对祖国的赤诚告白。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记者手记
初次见到顾建文委员,是在全国两会的小组讨论现场。彼时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他坐在靠里的位置,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轮到他发言时,没有空泛论述,句句紧扣老百姓的就医难题。
后来熟络了才知道,他是出了名的“自律达人”。每天早上6点起床,雷打不动看最新文献和政策解读。“干医疗要严谨,履职更要较真,每一条建议都可能关系到千万人的生活,不能马虎。”这份坚持,远不止对专业的敬畏。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在手术台、科研室里严谨细致的医生,还是个善于发现生活美好的“记录者”。在他的朋友圈中,有许多他自己拍下的美丽瞬间,有落日后的晚霞,有城郊草地上的小黄花,有欣欣向荣的田野……其中一条配文诗意地写道:“今日的北京,像被一层轻柔的薄纱罩住……风里裹着旧与新的气息,漫不经心,却把日子酿成了诗。”
再次翻看到这些内容,我忽然明白,正是因为他珍视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日子,才会在履职时格外关注民生痛点;正是因为看见祖国大地上的生机与希望,才会更坚定地为国家发展鼓与呼。他常说:“医生懂生命,是为了守护每一个个体;委员懂民心,是为了助力国家更好地发展。”而这两者,都是对“爱国”最朴素的践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爱国者最动人的模样,不必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把“为国为民”的信念,落实在每一次履职、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对生活的珍视里。而正是有无数个像顾建文这样的“追光者”,在平凡日子里坚守,才汇聚成了国家发展最坚实的力量。(杨岚)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