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流水线变成“打卡地” 参观者成为“代言人”
第二时间 | “工厂游”爆火折射中国制造发展之路“妈妈,我可以亲手给汽车喷漆吗?”在某汽车先进制造基地的互动体验区,一位头戴VR设备的小女孩兴奋地喊道。她手握虚拟喷枪,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引下,有模有样地挥舞手臂,专注地模仿着每一个喷漆动作。
这样充满沉浸感与互动性的场景,正是当下备受追捧的“工厂游”的真实写照。真实、动态的智能制造流程,带给人们超越科技馆的沉浸式体验——这正是当下兴起的“工厂游”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工厂游”早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隔着玻璃走马观花”的简单参观,而是制造业与旅游业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游客得以深入企业的“心脏地带”,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观摩产品从一块钢板、一枚芯片到完整成品的全过程,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的魅力和严谨的工业精神。
这股“工厂游”的热潮,远不限于食品行业。从航空装备到智能汽车,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向公众敞开大门,将生产线变为热门“景点”。在珠海航空工业园,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总装线上,来自广州的小学生研学团正仰头看着工人们安装机翼,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预约已经排到三个月后了。”讲解员一边展示飞机模型一边说道。同样火爆的还有小米汽车工厂,开放首日就吸引2.7万人注册;蔚来合肥工厂的月预约名额更是在几分钟内被抢空。头部制造企业“一票难求”,已成为普遍现象。
如今,“工厂游”正凭借其“零距离”的沉浸式体验,将以往冰冷的工业生产流程,转化为有温度、可感知的记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让它持续“火爆出圈”。
这一火热场景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消费心理与产业变革逻辑?企业为何从“幕后”走到“台前”?它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进行了深入解读。
从生产线到“打卡点”:制造自信与价值共鸣的融合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主要工序实现自动化制造,最快90秒即可整装一台车。”在吉利汽车钱塘基地的参观通道上,讲解员的话音刚落,参观团中就响起一阵快门声。观众们一边拍照一边感叹:“太震撼了!”
在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科技学院院长梁丽萍看来,“工厂游”的走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消费需求升级与制造业转型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制造自信的显著提升。她指出,头部制造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等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为开放参观提供了底气与实力。生产线成为最直观的“活广告”,而“工厂游”作为连接工业生产与旅游消费的创新纽带,正在为制造业开辟新的价值空间。
“面对产品同质化的现状,最高层面的竞争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竞争。开放工厂意味着将企业的技术实力、管理理念、工匠精神一次性全景呈现,有效构建深层次信任与情感共鸣。”梁丽萍强调,这类活动已成为普及工业文化、传递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让公众通过沉浸式体验建立起对现代工业的立体认知,推动公众对“中国制造”的认知实现从“知道好”到“理解为什么好”的质的飞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现在的工厂游已经从“观看”走向“沉浸”。“比如三一重工的‘挖掘机遥控体验’让游客当回蓝领,比亚迪的‘电池AR拆解’让游客‘看见’电流,‘工厂游’让工业可‘触摸’。”
“‘工厂游’不仅是旅游形式的升级,更是大众参与式体验经济的延伸,公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工业之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舒勇介绍,比如北冰洋汽水工厂游乐场的设计,注重互动性和怀旧情感,通过可视化生产线、DIY体验区等,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制造过程,增强文化认同。在舒勇看来,这反映了中国制造正从以规模效率为导向的旧范式,转向以价值创造和品牌认同为核心的新阶段。中国制造不再只是产品输出,而是通过体验经济输出价值观和认同感。
从“买产品”到“懂制造”:认知消费时代来临
在北京一家百年啤酒厂的发酵罐前,游客李先生不仅尝了鲜啤,还花99元体验了“一日酿酒师”。他坦言:“亲眼看到无菌化生产和老师傅的技艺,这钱花得值,喝得也更放心。”
消费者愿意为一瓶啤酒、一辆车付费,现在为何愿意为“看如何生产一瓶啤酒、一辆车”付费?
舒勇的答案很直白:“安全感、共鸣感、求知欲。”食品安全让人揪心时,“透明溯源”比任何承诺都管用;当“工匠精神”成了热词,人们总想知道一瓶酒背后藏着多少坚持;而在智能时代,谁不好奇汽车是怎么“拼”起来的?“从艺术的角度,这是一种文化消费升级。”舒勇表示,以前买东西是追求“拥有”,现在是追求“懂得”。工厂游通过互动体验,使工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
“就像年轻人为120元的酿酒师课买单,为199元的电池组装体验付费,买的不是服务,而是‘我懂制造’的身份认同。”在姜耀东看来,“工厂游”以较高的性价比和“吃喝玩乐”的一体化服务,成为年轻人眼中的“迪士尼平替”,充分满足了公众对工业生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是“认知消费时代”的必然。
梁丽萍补充道,消费者不满足于只看产品外观,更想知道是不是绿色生产?智能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心理上,也让消费者显得懂行,“工厂游”正好契合了这种深层次的体验需求。
打造新“接口”:工厂游撬动制造业价值新生态
然而,“工厂游”的意义远不止于满足消费端的新需求。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至15%,而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这片“新蓝海”里,“工厂游”绝不仅是“赚门票”那么简单——当流量变成口碑,当参观变成认同,它能给制造业带来什么?
姜耀东描绘了一幅理想工厂游的画面:老厂房变身工业文旅综合体,锅炉成为网红打卡点,天车下开辟创客市集,使工业遗产焕发新生;从门票收入到IP授权,从供应链展示到人才招聘,实现“观光流量”向“产业增量”的转化;通过与课本知识联动,把生产线转化为“课堂教具”,构建“认知—体验—实践”的研学闭环;让外国游客通过扫码互动,直观了解“中国新能源车的全球旅程”,以体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绿色未来。
“‘工厂游’不仅是企业展示形象的窗口,更是制造业价值重构的重要契机。”在梁丽萍看来,企业应跳出传统宣传思维,转向“体验与共鸣”的新范式,通过故事化叙事、可视化呈现、场景化体验和融合化发展,让智能化生产和绿色制造成果可感可知。她认为,理想中的“工厂游”,应成为集科技秀场、文化空间与城市客厅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既展示创新成果,也承载文化传承,还可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共同发展。
为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舒勇建议:“首先要设计透明化参观路线,让公众透过玻璃幕墙直观看到自动化生产线,配合实时数据屏幕显示能效指标;其次要融入人工智能艺术应用,借助AR/VR技术创建虚拟工厂游,使抽象的碳足迹可视化。”他表示,这样的“工厂游”能让世界看见中国制造的新样子——不光会创新,还懂绿色,有温度。
当流水线变成“打卡地”,当参观者变成“代言人”,“工厂游”就成了制造业与消费市场的“接口”,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融合。不只让世界看见中国制造,更要让世界与中国制造同行。这股热潮,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本报记者 马嘉悦 廖昕朔)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