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记者观察 | “工厂游”能否重塑年轻人的职业观?
今夏以来,一股“工厂游”热潮席卷全国——从高精尖机器人到纸尿裤等日化用品;从汽车制造基地的机械臂精准作业到食品加工车间的智能化流水线,各大工厂的参观名额屡被抢空,热门场次更是“一票难求”。网友笑称,抢票难度甚至堪比演唱会。这股热潮的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对于传统职业认知的变化,也正悄然重塑着他们对于制造业和职业选择的观念。
长期以来,工厂在年轻人眼中始终难以摆脱“低技术含量”“流水线作业”的刻板标签,社交媒体上“进厂拧螺丝”的调侃、“逃离流水线”的吐槽,更是强化了这一刻板印象,仿佛制造业只是重复劳动的场所,与“个人价值实现”“职业发展前景”等毫无关联。这种认知偏差,一方面源于传统制造业在过去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传播中对制造业的片面呈现,使得年轻人难以接触现代制造业的真实样貌,只能靠碎片化的网络言论拼凑出对现代工厂的印象。
但如今,当年轻人真正走进工厂,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芯片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自动完成组装,视觉检测系统实时筛查产品瑕疵,大量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螺蛳粉加工厂里,实时产量、订单发货和消费者热力图在大数据平台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游客能够追踪螺蛳粉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状态;纸尿裤生产现场,全自动化生产线覆盖原料运输、包装、储存全流程,实现了“无人化”智能操作,数百个电子传感器实时监控,构建起严密的监测网络,任何金属异物都能被精准捕捉与即时弹出……种种现代化场景,都在向大众宣告:曾经的“机械化重复操作”早已被高度智能化、精细化的技术流程所取代,“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稳步迈进。
与此同时,“工厂游”还让年轻人看到了制造业职业发展的多样性,打破了“进厂只能当工人”的单一认知。在许多工厂的参观路线中,开放区域远不止生产车间——质量检验实验室、研发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以及数字化运营平台也纷纷向游客敞开大门。在这里,年轻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不仅需要技术娴熟的操作工人,更离不开负责质量管控的检测员、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统筹生产的管理人员、优化流程的数字化专员等多种职业角色的支撑。这让年轻人意识到,无论自身擅长技术、管理还是创新,都能够在制造业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工厂游”正在成为年轻人职业规划的重要参考。对于许多尚未走出校园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往往还停留在书本知识和他人描述层面,对不同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认知,导致职业选择存在盲目性。而“工厂游”则提供了一个与职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明确自身兴趣与职业方向的匹配度。此外,不少工厂还会在参观过程中设置“职业分享”环节,邀请资深员工、技术骨干分享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为年轻人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科学地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这种“沉浸式”的职业体验,远比书本上的职业介绍更具说服力,也让年轻人的职业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这场“工厂游”热潮,不仅是一场工业旅游的兴起,更是一次对年轻人职业观的重塑。从“逃离流水线”到“重新认识制造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正在逐渐跳出传统认知的束缚,转而更加关注行业背后的技术含量、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对年轻人来说,这种转变打破了职业认知的“信息茧房”。他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互联网、金融等传统热门行业,而是积极探索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的契合点,从而避免在盲目跟风中陷入“内卷”。对制造业而言,这更是一次破解“人才荒”的关键契机。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目睹智能制造的科技魅力与广阔前景,并愿意把专业知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因此获得了强劲而持续的人才引擎。“工厂游”,正在悄然成为职业与产业之间的一座新桥梁——让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清晰,让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更可期。(记者 廖昕朔)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