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聚焦
“阅兵蓝”已是“常态蓝”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初秋的北京,天空湛蓝,偶有洁白的云朵轻盈飘浮,为阅兵仪式增添了一抹纯净的背景。当阅兵的空中梯队呼啸而来,战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雄壮。
与2015年的“阅兵蓝”不同,此刻的北京,蓝天白云不再是盛典的临时装扮,而是许多城市的“常态蓝”,在此背后,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前所未有的变迁。
■ 从“阅兵蓝”到“常态蓝”:环境巨变的数据印证
“北京PM2.5(细颗粒物):59。”9月3日7点,北京市民邹毅在朋友圈晒出了当天的空气质量。
事实上,对于北京的空气质量来说,这并不是“优秀”的一天。在刚刚过去的8月,PM2.5月均浓度低至18.48微克/立方米,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零突破”:全31天空气质量100%达标,且全部为一级优。
那天,邹毅也在朋友圈写道:这是北京空气质量载入史册的里程碑时刻,8月,以“极致纯净”的空气质量,印证了北京大气污染防治从“常态蓝”向“全域优”的高质量拐点到来,为全球特大型城市空气质量治理贡献了“北京样板”。
邹毅从2013年开始拍摄北京的天空,至今已有几百万张,也记录了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月均18.48微克/立方米的全过程。
时间再来到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特别是9月3日上午阅兵期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被网友们称为“阅兵蓝”。
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阅兵蓝”入选十大新词。
十年后的今天,朋友圈依然被盛大的阅兵仪式霸屏,但蓝天已悄然退出“配角”行列。
北京的变化也是我国空气质量根本改善的印证。
数据显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今年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比例为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直接、最普惠的颜值指标。”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翟青曾表示。
■ 从“常态蓝”到“全域优”:系统施策精准治理
“9月3日的阅兵仪式,我看到的不仅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更是一个民族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陆桂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陆桂华对于此次盛典中的环保细节印象深刻。
据介绍,本次阅兵使用的8万只气球全部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充填的氦气经过11小时稳定性测试,既保证了视觉效果,又确保了环保可控。56门礼炮全部采用最新环保技术,鸣放后无固态外抛物,实现了零污染排放……
“这些细节彰显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陆桂华说。
全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合力、系统施策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无不彰显政府决心,要“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行业治理减排。截至去年底,散煤治理累计达4100万户,大量削减了煤炭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占全国粗钢总产能约80%,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能源结构优化同样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部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等工作。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减少散煤使用量,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移动源污染防治也成为工作重点。“十四五”期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7%、工程机械保有量增长14%,但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却下降15%。生态环境部通过淘汰高排放车、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等措施,有效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排放。
打赢蓝天保卫战,科技手段必不可少。
数据显示,目前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已有1734个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1.2万个区县-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共建的204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在排放监测方面,全国超2.5万家涉气重点企业已被强制要求开展废气在线监测。
“北京的8月是十年‘蓝天保卫战’系统治理的必然结果。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的源头管控,到‘智慧监测、精准执法、全民参与’的协同治理,再到‘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绿色出行’的长效支撑,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治理闭环。”邹毅说。
■ 从“全域优”到“产业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空气治理的成果,不仅让民众切实享受到清新空气带来的健康福祉,也为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
据报道,河北津西钢铁集团十年累计投入几十亿元升级环保设施,打造智能化监测平台,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至2012年的1/10”,高附加值特种型钢占比超70%,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从“灰头土脸的钢铁小厂”实现到“世界500强绿色企业”的历史转变。
在能源领域,北京京能集团也交出了亮眼答卷。曾经依赖燃煤发电的京能石景山热电厂,如今已转型为以天然气发电为主、光伏发电为辅的综合能源基地,配套建设的超低排放处理系统,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超百万吨,相当于减少近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为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注入动力,更成为能源结构优化的标杆项目。
这些跨行业的绿色转型实践,既为空气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共进,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愈发清晰。
“蓝天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要清醒认识到,大气污染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特别是随着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翟青同时也指出。
邹毅基于十年环保实践,发起了公众环保行动计划,号召全民参与“扣0.1微克”的精细化治污,让每一位市民的“微不足道”汇聚成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磅礴力量”。
“每周少开一天车,同时通过源头减量减少垃圾运输污染与碳排放,助力空气质量改善。我们坚信,在‘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的坚持下,在全民‘微行动’的支撑下,北京不仅能巩固‘全月优’的成果,更能向‘全年优’的更高目标迈进,为美丽中国建设书写更精彩的生态篇章。”邹毅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建议要更高质量地开展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评估工作,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指标体系,客观衡量各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况,更好地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综合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突出标准引领、制度创新和综合施策,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大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碳污协同减排和科技减排的力度,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翟青表示。
这片蓝天白云,正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