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百年革新六条经验的逻辑、价值和启示
中国致公党百年革新史,是一部在破茧中重生、在融合中创新、在致远中升华的壮丽史诗。这种“革故鼎新”的历史逻辑,既植根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脉络中,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凝聚侨海力量、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价值。从“与党同心”的政治底色到“致力为公”的家国情怀,从“参和鼎鼐”的履职精神到“调研四海”的实践品格,从“守正创新”的治党理念到“与时俱进”的进步追求,致公党中央总结的“六条经验”是对致公党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不断走向成熟而形成的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六条基本经验构成相互支撑、动态演进的逻辑体系,共同构成致公党面向未来的精神坐标。
一、 逻辑主线:政治根基与实践路径的辩证统一
致公党百年经验的核心逻辑,体现为“政治基因—价值使命—实践方法论—双重保障机制”的四重架构,这四重架构又形成了“基因传承—使命迭代—方法创新—制度固化”的螺旋上升模型。这一理论框架不仅为致公党未来发展提供路线图,也为全球跨国族群政治参与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伟力。
(一)政治基因定方向。“与党同心”是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立党之本,致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与党同心”作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成为根植侨海的“红色血脉”。从黄花岗的波澜壮阔到武昌划破黎明的枪声,从组织海外华人支援抗日到《告海外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共御外侮”,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到响应“五一口号”的毫不犹豫,致公党始终不负革命、不负初心。1947年,致公党“三大”确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成从传统侨团向现代参政党的蜕变,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对“家国同构”文化基因的呼应,新时代致公党将“两个维护”写入章程,政治基因的传承确保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偏航”。
(二)价值使命赋动能。致公党始终将家国情怀融入履职实践,“致力为公”与“侨海报国”构成了百年致公的精神内核,其中“侨海报国”是致公党区别于其他民主党派的鲜明特色。从“井字旗”代表中国致公党人为国为民的信仰,到抗战时期司徒美堂动员华侨捐赠支援前线,再到新时代打造“华创会”引资引智平台,致公党将目光从华侨群体转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新时代发挥侨海优势助力国家发展战略,价值使命始终是驱动实践的核心动力。
(三)实践方法论提质效。“参和鼎鼐”与“调研四海”形成方法闭环,前者强调参政议政需兼具全局视野(鼎鼐之谋)与务实精神(调和之力),后者则以“走遍五大洲、问计侨胞心”的务实实践筑牢履职根基,二者结合,使政策建议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致公党曾连续15年跟踪华侨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教育部出台专项政策惠及87万侨生,连续10年围绕“一带一路”建言献策,体现“鼎之重器”的全局视野。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谋‘国之大者’,又解民之小忧”的参政理念,正契合延续中华文明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四)双重保障促致远。“守正创新”与“与时俱进”如同两个保障机制,实现制度与文化的“刚柔并济”,确保中国致公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行稳致远。致公党通过多次修订章程,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推动自身建设向纵深发展;创建“致公党·中国道路讲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侨言侨语”;依托中央专委会、海外联络点建立“云端问策+实地蹲点”创新调研模式,实现“用数据说话”与“用脚底板思考”的结合。这一理念在地方组织中也得到积极实践,致公党贵州省委通过提案倡导建立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创分中心,如今正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成为跨越山海携手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 时代价值: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创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致公党百年革新六条基本经验展现出三重时代价值。“鲲鹏击浪从兹始”,致公党的实践创新不仅诠释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使命驱动、和合共生”的哲学内核,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侨动力”,这一历史贡献,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愈加彰显。
(一)凝聚最大公约数——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整合”的实践智慧。政治整合的本质是“将多元主体纳入共同事业,将个体叙事融入集体史诗”。中国致公党创造性运用“求同存异、聚沙成塔”的政治整合智慧,将海内外5000万华侨华人凝聚为服务民族复兴的“最大公约数”,这种植根中华文明、直面时代挑战的整合范式,既是致公党百年精神的赓续,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生动注脚。其凝聚共识的双向赋能体现在三个进阶:即政治认同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阶,社会整合从维护华侨权益向构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体进阶,文化互鉴从传播中华文化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阶,这是从“多元共存”到“美美与共”的进阶。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致公党通过激活历史基因、拓展战略功能,构建起跨地域、跨文化、跨代际的“最大公约数”凝聚机制,充分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
(二)提升治理增效能——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印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这种哲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致公党把每一个细胞都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之中,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医疗下乡,始终驰骋在为百姓服务的道路上;面对海外疫情扩散,1.3万余个“致公爱心小包裹”,让海外侨胞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全面聚焦乡村振兴,持续推进毕节试验区和黔西南州建设;建立“基层联系点—海外联络站—中央智库”三级调研网络,着力解决侨胞急难愁盼问题……在百年革新中以心学智慧构建起了“以知定向、以行证知、知行互构”的履职模式,以“脚力”丈量民情、以“脑力”谋划国是、以“合力”联通世界,以鲜活实践回答了“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时代之问。
(三)传递中国好声音——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侨为媒”的实践创新。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揭示了以血缘关系为同心圆向外扩展凝聚力的关系网络,中国致公党将这一传统智慧创造性转化为“文化差序格局”,构建起从“血缘同心圆”到“文明同心圆”的治理新模式。“云上中华文化驿站”向海外传播非遗技艺,“Z世代华侨文化寻根”活动用“侨”的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柔性破局能力,将千万华侨晕染成文明交流的“微火种”,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开辟出柔性连接中外的“文化丝路”,成为全球化时代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的创新实践。
三、 深刻启示:六条基本经验赋能新时代多党合作
致公党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六条基本经验,既是其政治品格的高度凝练,也是参政党建设规律的理论升华,不仅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更通过侨海特色与多党合作制度的深度融合,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性与生命力。这些经验以内在逻辑为纽带,以精神传承为根基,以时代价值为导向,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完整范式。
(一)参政党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基因传承”与“理论武装”双轮驱动。致公党的百年实践经验表明,唯有将“基因传承”与“理论武装”深度融合,形成“以史润今、以理强基”的双轮驱动格局,方能破解“传统断裂”与“本领恐慌”的双重困境。新征程上,参政党能力建设需以基因传承为锚点,既深植历史土壤,从政治基因中汲取养分,认清“为谁参政、如何参政”的根本问题,防止在时代浪潮中迷失自我;又需立足时代前沿,以理论武装为罗盘,以创新理论引领实践,确保在复杂变局中把准方向,为多党合作制度注入持久生命力。
(二)参政党能力建设需在“传统价值”与“现代治理”间搭建转化桥梁。致公党将洪门“义气团结”精神转化为“全球侨胞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反清复明”抗争基因升华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履职实践,这种创造性转化模式,为参政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供范本。参政党的生命力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性的适应性生长”,新征程上,其能力建设需以传统价值为“根”,以现代治理为“用”,通过系统性转化工程实现两者的创造性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参政党或能在文明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张力间,通过“技术解构—文化重构—制度固化”实现文明基因的技术性保存与创新性转化。
(三)参政党能力建设需在“制度势能—实践动能”框架中实现质效并举与能力重构。致公党在新时代将传统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度融合,构建“理论认知—调查研究—政策建言—监督落实”的履职闭环。这一实践体系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知行合一”的治理哲学,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逻辑,为参政党能力建设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新征程上,参政党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心工作,深入调研,既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也要在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等新领域培养参政议政“新质生产力”,提高参政议政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总结参政党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参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四)参政党能力建设需以“投资于人”战略驱动能力跃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参政党成员的政治协商能力有待提升,“80后”成员政治参与度较“70后”“60后”有所降低,人才短缺对参政党能力的现实制约凸显。新征程上,参政党要以战略思维,不断优化参政党成员结构,重构能力培养体系,跳出“技术性修补”思维,转向“制度—能力—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变革,在最大限度用好现有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国外青年科技人才的同时,建立全球重要人才数据库,把培养学习型、思想型、民主型、创新型和实干型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参政党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政治参与—职业发展”正循环,促进参政履职工作焕发出更强活力。
(五)参政党能力建设需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参政党能力建设的守正创新,本质上是政治逻辑与时代逻辑的深度融合。新征程上,要锻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参政党能力体系,必须坚持“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辩证智慧,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推进参政党工作思路理念与时俱进、方式方法迭代革新、体制机制突破,使参政党既保持历史根脉的独特性,又形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共性守底线、个性展特色”的发展格局,在统一性中创造多样性,既巩固政治共同体的根本认同,又激活专业领域的创新潜能,在制度完善、技术赋能、代际传承的协同推进中,持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独特优势。
中国致公党的百年经验表明,“同心”“鼎新”绝非被动适应,而是主动以历史自觉引领变革的自觉行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参政党唯有坚守“与党同心”的政治本色,在思想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中发展新型政党关系,在文明赓续与时代变革的交汇点上主动作为,方能破解全球化逆流、技术革命冲击、治理复杂性加剧、代际价值变迁“四大考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鼎新之力”。
(贵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妇委会秘书长 谢娟娟)
编辑:周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