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常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范九伦:强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构建农村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农业农村水系统建设,对于提升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生计韧性具有重大意义。但当前我国乡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尚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冲击。为此,建议:
一、 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系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和适应性管理。以乡镇为单元,逐村逐渠开展水利设施问题年度排查登记,形成“一渠一档”治理清单。建立冬季农闲时节水利设施检修制度,组织群众进行病险水库整治和渠系功能改善。以乡镇为单元划分水利管护网格,聘任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护。定期开展耐旱作物品种推广和节水农艺措施培训,推进适水种植、调亏灌溉等技术手段应用,降低单位面积耗水量。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山地果园、坡耕地建立旱灾综合防控体系,修建蓄水池、水窖等收集雨水雪水。对一定规模的山地果园、坡耕地提供临时性抗旱补贴,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光互补提灌站,干旱季节可适度抽取附近水库蓄水或平川地区较易开采的地下水,提升抗旱能力。
二、 科学提升沟渠抗旱排涝性能。通过政策“试点—评估—推广”的动态调整路径,以工代赈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沟渠生态化改造,采用生态混凝土、水生植物等绿色材料和生态化建造结构,将现有沟渠改造为透水性好、面源污染吸附性强的生态拦截沟渠系统。疏通地块间沟渠,实行农田水网并联,辅之以冬季例行检修,构建“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生态水网体系,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三、 构建农村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分类推进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升。向距离城镇较近且具备条件的村庄延伸供水和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融合,加快建设“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城乡水务系统;对距离城镇稍远但常住人口集中的村庄,优选水量稳定、水质优良的大水源, 建设区域供水枢纽规模化供水,整村修建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站和分级再利用循环系统;对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村庄实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提升,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和稳定塘、生物膜等技术就近就地实行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构建“养殖废水—沼气收集—沼液还田”以及“加工废水—多级沉淀—滴灌回用”等水资源利用链条。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