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

——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图登克珠

2025年09月08日 08:5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委员风采)走遍(8069114)-20250908084949

图登克珠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宋宝刚 摄

图登克珠

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西藏大学教授,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事。

走遍120多万平方公里,需要多长时间?

今年刚满61岁的图登克珠,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前一年,这位在讲台上奉献了38年的大学教授,在过往的数十载岁月里,走遍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个地级市、每个县,以及大部分的乡镇,开展深度的调查研究工作。

脚步对土地的实际丈量,让这位长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学者充满信心:“读万卷书固然要紧,行万里路更为重要。我与旁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走遍西藏,了解西藏,更深刻体会到新西藏的发展与进步。”

有一次调研,图登克珠有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在这个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归乡的藏族汉子跟同行的人说起往事:“如果没有十八军,我可能还生活在这个村子里,过着放牧的生活,也可能在哪个寺院里做一个喇嘛。”西藏和平解放前,绝大多数藏族男性的出路只有这两条。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开启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西藏社会制度有了历史性的跨越。

而今,家国60载,人生一甲子。广大西藏人民早已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像图登克珠一样的藏族同胞,也渐次在“千年一跃”的人间奇迹缔造中获得了接受系统教育、参与民主生活的平等权利,个体命运得以重新书写。

 知行合一

最近一年半,图登克珠又一次走遍了西藏的7个地市。对于不同地区,他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在北部高海拔地区,我着重关注人均寿命、医疗卫生保障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南部边境地区,主要考虑的是边境贸易和对外开放的广泛影响;而在东部昌都地区,则聚焦于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西藏东大门立体交通路网的建设。”

常年行走在西藏各个地理单元当中,受所在文化区域的浸润影响,图登克珠也在不断扩展研究的领域,以至于他对西藏的经济、文旅、生态、民生等人文社科领域均有涉及并产出过不少成果。

因此,每每面对“您的专业方向是什么”的发问时,图登克珠答得简单直接:“我研究西藏!”而从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他又会进一步解释:“凡是有关西藏发展进步和民生福祉的事情,我都在关注。”

不同身份所赋予的方法和视角,让图登克珠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当中,架起了自如通行的桥梁,也有了抽身旁观的冷静和理性。

“在大学做研究,通常借助过去的材料去研究今天会怎么样,明天会怎么样。等到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基本就算完成了,至于今天和明天会不会按着研究的方向去发展,学术贡献有多大,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图登克珠话锋一转,“但作为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能够围绕党和国家锚定的大事开展调研,提出的建议往往能够直接落地。”

自1998年成为政协委员以来,图登克珠在自治区政协和全国政协履职的27年岁月中,累计提交了近300件提案和建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曾经,西藏公路上常用报废的警车作为路标提醒司机。经常行走在路上的图登克珠看到后,认为这既不安全也不尊重警车的象征意义。他没有停留在批评层面,而是提出了建设性方案:“可以用私家车或自驾车辆代替。”

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跟进方式:“我沿着317、318、219国道,从成都到阿里,把所有放置警车的地点都拍了照片,附在建议中一起提交。”两个月内,全西藏的报废警车路标全部得以更换。

作为任职多年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事,图登克珠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建言,提交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前不久,8月8日,“西藏首届青稞产业大会”在拉萨市召开。这场汇集各方力量共议青稞产业发展之策、推动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的会议,其肇始正是来自图登克珠的建议。

2024年年末,图登克珠向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呈交了一份名为《关于举办中国西藏首届青稞大会的建议》的报告,报告引起了自治区政府的关注,历经多方筹备与协调,会议吸引了区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参加,对提高西藏青稞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雪域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迈向国际舞台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实践多了以后,也逐渐改进着图登克珠的教学思路——

每到寒暑假,图登克珠要求自己的学生深入西藏的基层,做现实的课题调研。“毕业论文不要求高大上,而要盯着一个县、一个乡甚至一个社区居委会进行研究。”

在3个小时的研究生课堂上,图登克珠总是在前一个半小时讲书本上的原理,后一个半小时讲的都是调研中的素材。他总说:“要读懂西藏,了解西藏,就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脚下的路会告诉你该怎么去做学问。”

 从研究者到建设者再到传承者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作为该基地的首席专家,图登克珠的思维总比别人快上几步:“铸牢的关键不是研究,而是建设。”

早在2019年,当全国各大高校竞相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学术研究远远不够。

“我们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边疆地区的研究条件虽然不如内地,但我们的实践经验和地理优势是独一无二的。”在当时,图登克珠提出了一个关键性区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学术课题,更是实践工程。”

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转型能力,同时让图登克珠从研究者转为了建设者:“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实现。”因而最近几年,图登克珠的重心转向了对文化符号的挖掘上。

“我们青藏高原虽然地理位置独特,相对封闭一些,但封闭不等于不交往。”正如图登克珠所说,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西藏自古以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留存有大量的历史事实,印刻这些历史事实的文化符号尤其值得挖掘、整理和宣传。藏式卡垫上的双喜字样,木雕上的长城纹样,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深处的文化符号,在图登克珠眼中,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证据。

2024年,图登克珠牵头完成了那曲市委宣传部委托的项目——《那曲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集》,收集了107个从考古到现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我们既从文献中挖掘历史,又从现实中挖掘故事,目的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补充新的素材和新的能量,使更多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而自觉促进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在搜集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图登克珠也一直以基层农牧民易于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讲清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的政策。生活在高原的牧民有些没怎么见过石榴,向他们讲清楚“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道理有些困难,为此,他以高原上人人熟悉的水系场景为例:“每一条支流和每一条溪水正如我们每一个民族一般奔流发展,而每一条支流、每一条溪水奔流汇入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这条大江大河。”

西藏的公路常与水系相伴。行走在川藏公路、拉林高速路上,望着窗外蜿蜒流淌的尼洋河,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图登克珠总会想起那些曾照亮他生命的汉族老师们,是他们在西藏解放、建设、发展历程中以“老西藏精神”默默耕耘,逐渐开辟了今天的辽阔局面。而今,他也从思维活跃、眼中有光的“90后”“00后”的新一代身上,看到了新的能量正在涌动。他知道:未来,在这片高原上,新的一代还会以精神为碑、以攀登为歌,镌刻出新的高度。(本报记者 韩雪 王亦凡 李京 宋宝刚 王晶 汪凯)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