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沙海铸绿魂 履职写华章
——武威市政协委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履职答卷

晨曦微露,祁连雪峰映照着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梭梭林。市政协委员、八步沙林场副场长石银山踏着露水开始巡查。身后,一道南北绵延10公里、东西横贯8公里的绿色长城,牢牢锁住曾经肆虐的风沙。这片曾被黄沙吞噬的土地,如今生机盎然。这是八步沙三代治沙人以“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精神接续奋斗的奇迹,更是武威市政协委员四十年如一日,将履职担当深深刻进治沙造林、绿富同兴征程的生动写照。
红手印绿信念:初心如磐的接力传承
作为第二代治沙领头雁,原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郭万刚接过父亲磨秃的铁锹:“我爹那辈人是用命在和沙子抢家园。沙治不好,我对不起父辈,更担不起党员的职责!”这份使命,驱动他四十年如一日奋战沙海。在政协组织的推动下,石银山、贺中强等一批来自治沙一线的委员,将父辈精神转化为履职实践。他们立足政协生态界别委员工作室,让“时代楷模”八步沙事迹深入校园、社区,“誓将荒漠变绿洲”的信念成为全民共识,绿色初心升华为城市之魂。
智缚黄龙: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
治沙,既要苦干,更要巧干。政协委员将科技赋能作为履职关键。在八步沙“政协林”,委员们顶着烈日调研“网格状双眉式”沙障成效。这是石银山、贺中强等在父辈经验上主导的创新,固沙效率提升40%。在政协委员呼吁推动下,先进机械开进沙海,智能监测系统守护苗木。贺中强委员积极建言,引进节水滴灌和耐旱植物,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科技力量用数据说话:三代人四十余年,累计治沙造林32.3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4.93万亩,栽植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八步沙管护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跃升至70%以上。这道绿色屏障,守护了周边10万亩农田,保障了西气东输等国家能源动脉畅通。
水是沙漠绿洲的命脉。石银山、贺中强等政协委员多方奔走建言。2025年,凝聚委员智慧的八步沙沙产业水源工程建成,一座50万立方米的现代化调蓄水池投入使用,如同沙海中的蓝宝石,彻底解决了3.3万亩生态林灌溉难题,为生态修复插上翅膀。石银山委员常说:“政协委员的作业,要写在沙地上,写在百姓笑脸上。”每一抹新绿,就是最朴实的答卷。
众志成城:全民共筑的绿色防线
政协委员们不仅是建言者,更是行动者。他们带头认领治沙责任区,扛起铁锹走进沙窝,与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在委员工作室带动下,机关干部、青年学子、企业员工、乡村百姓纷纷加入,一条518公里的环绿洲防风固沙林草带在河西走廊巍然矗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111万亩,风沙线回退10—30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同体已然成形。
政协力量的专业与广泛在此交融:教育界委员开发治沙校本课程,培育2万名“生态小卫士”;企业界委员投身光伏治沙,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医疗界委员深入一线义诊,践行“你们护绿,我们护你”的承诺。委员工作室成为凝聚合力的坚实纽带。
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丰硕成果
在石银山、贺中强等委员的推动下,八步沙林场流转沙化土地1.25万亩,建成枸杞基地750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1.06万亩,林下养殖“溜达鸡”,种植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材,为周边群众提供700多个岗位,人均年增收8000元,林场固定资产十年增长十倍达2000多万元,昔日“沙窝窝”蜕变为“金窝窝”。
政协智慧推动“点沙成金”在全市开花: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沙生经济。民勤“中国沙葱之乡”种植沙葱1.5万亩,年产值超2亿元;2024年肉苁蓉种植4600亩,产值破千万元。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在王开国等政协委员思路启发下,创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光伏治沙模式,深蓝光伏矩阵实现1200万千瓦清洁能源与28.8万亩沙地修复共生,板下种植四翅滨藜嫁接肉苁蓉8000亩。
初心永续:绿色使命的时代担当
八步沙的故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诗篇,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也是人民政协履职为民的有力诠释。石银山、贺中强、袁慧才、王开国……一位位政协委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履职答卷刻进大漠年轮,写进百姓心田。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