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努力打造“两山”理念福建样本
“两山”理念是福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力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水系发达,山川湖泊遍布八闽,大多独流入海,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40条,总长2.46万公里,全省小(二)型以上水库有3522座,水生态文明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0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时,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同年12月签发了福建省水源保护的第一个省政府令,即《敖江流域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还亲自擘画、亲自推动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木兰溪治理、九龙江以及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曾5次到长汀调研,提出“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
20年来,福建水利牢记嘱托,接续奋斗,持续打造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2024年实现全省主要流域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全国并列第一,国家级幸福河湖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长汀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2024年的93.69%,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向“全球生态治理样板”的历史性跨越;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至2024年的93.07%,比全国水土保持率高出20个百分点。
同时,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用生态的方式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让河流重现生机与活力。在莆田木兰溪、延寿溪等一批精品工程带动下,水系安全与生态并重的治理方式在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中推广运用。
全力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来,福建水利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培育壮大水产业经济。立足水资源禀赋,通过生态治理,打造优质水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水产业经济,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变现。处于闽江之源的南平市,将水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吸引华润饮料、三达膜等企业投资兴业,全市共有52家水产业企业,2024年水产业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59.6%。
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23年,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福建长汀落地,交易碳汇10万吨、180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2023年以来,福建先后完成了2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1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单水土保持碳汇绿色金融贷款,首创水土保持司法碳汇机制并在2起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审判中运用,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福建经验”。
推广实施水权交易。早在2008年,福建泉州便开展了水权交易探索。2023年2月,全国水权交易系统在福建成功部署应用,为水权交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技术支撑。同年3月,龙岩市上杭县完成了全省首单取水户间的水权交易。近两年来,福建各地不断创新交易模式,先后完成了全省首单区域水权交易、农业水权交易、地下水权交易,推行“水票制”“取水贷”改革等,为水资源市场化运作开辟了新的方向。目前,全省共开展水权交易139笔、水票交易4笔,“水票贷”授信额度1500万元。
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福建在水利领域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发布了全国首个《河湖健康评价规范》《海峡两岸共通 水土保持科教园评估准则》等一批地方标准,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措施》等一批政策文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的法规标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福建省河湖长制起步早,2009年开始在大田县探索实施,2014年在全省推行,2017年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性法规,2019年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全域性河湖健康评估体系,2022年创新成立幸福河湖促进会并实现市级全覆盖。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现有6738名河湖长,2239名河道法官、检察官和河道警长,8396名河道专管员,先后有9条河流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形成了福州“闽都水城”、漳州“五湖四海”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河湖文化品牌。
进入新时代,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更有条件、更有感情、更有责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样本。福建水利将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水利绿色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福建智慧。
(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福建省水利厅厅长 叶敏)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