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建设农业强国委员说|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水利力量

——访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田学斌

2025年09月09日 11:22  |  作者:陈建萍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8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田学斌谈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时指出,“我国人多水少、水旱灾害频繁、水土资源不匹配,这决定了水利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完善的防洪体系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灌排设施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村供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标志性工程,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住水利这个命脉,夯实水利根基,充分发挥水利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2024年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贡献了水利力量。”田学斌强调,“‘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不仅是农作物丰歉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规划》对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造、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方都要抓好落实。”

从“有水喝”转向“喝好水”

“有一次,我在新疆南疆碰见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他跟我讲,以前他们吃水,要到五六公里之外的地方,靠毛驴拉水,靠妇女背水。现在农村饮水工程,他们每家每户都可以喝上自来水,水龙头安到锅头上,安到厕所里,而且还解决了冬天水管冻结的问题,老人家说的时候热泪盈眶。”曾分管农村水利水电多年,田学斌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无数群众实现从“找水喝”到“吃自来水”时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

田学斌告诉记者,“以前许多农村偏远地区要想喝上自来水,简直是天方夜谭,想都不敢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攻坚,截至2020年年底,按照现行标准,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5%,全国近半县域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田学斌介绍,农村供水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水源工程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山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滞后,干旱季节和年份易发生季节性缺水。二是工程布局体系还不完善。小散工程占比大,西北、西南仍有少量主要依靠水柜、水窖供水人口。全国现有约10%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于2005年之前,亟待更新改造。三是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资金不足。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现行水价低于运行成本,特别是山丘区集中供水工程更为明显。农村技术人才缺乏,工程专业化管护和运营程度低。

田学斌表示,加快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农村供水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一方面,要以县域为单元,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推动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全覆盖,加快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备和水质检测监测,健全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水质保障体系。

端牢灌区这个“金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就必须要端牢灌区这个‘金饭碗’。”田学斌提供了一组数据为佐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由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了2024年的10.86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80%的粮食和超过90%的经济作物。“十四五”规划期间,新开工建设安徽怀洪新河、广西下六甲、湖南梅山等大中型灌区,对1900多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这些工程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1亿亩。田学斌还指出,农业向来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80,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2立方米,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从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田学斌也不无忧虑地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受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事权和财权划分的影响,当前还存在部分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不配套,连接两者之间的渠道“无人问津”,20%—30%的高标准农田缺乏灌溉条件,应优先把大中型灌区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除了部分灌排工程存在“中梗阻”,我国大部分灌区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建设标准偏低、配套设施不足、现状工程完好率仅60%左右,灌区工程效益难以发挥。此外,灌排设施维护滞后。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低、地方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待持续深化,大中型灌区运行维护费难以足额落实;除少部分省外,田间灌排工程未定价也未足额收取维护费用,灌排工程的维护难以满足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的需要。

田学斌认为,端牢灌区这个“金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补齐灌排基础设施短板。加强部门协作,统筹开展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完善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优先把大中型灌区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田学斌还提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较用水效率高的国家0.7以上仍有提升空间,应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节水市场制度体系、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等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大力采取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减少面源污染,还可让农作物“喝水喝到恰好饱”。

不断提升防汛抗旱的科学水平

在田学斌看来,防汛和抗旱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尤其我国洪旱灾害多发,防灾减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2024年,我国成功抗御大江大河26次编号洪水,汛期全国6929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调度运用,减淹城镇2330个(次)、耕地1687万亩,有效应对西南、华北、黄淮、西北等地严重旱情,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2025年,全国春灌累计灌溉供水57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3亿亩。据测算,今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夏粮总产量的88.85%,抗旱保灌稳产保丰收成效明显。”田学斌披露了最新数据。

入夏以来,人们不时听到一些地方因为强降雨引发次生灾害的消息,田学斌解释,一是部分流域上游暴雨集中区缺少控制性水库,洪水拦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部分堤防达标率低,河道行洪能力不足。三是蓄滞洪区建设滞后,不能及时有效分蓄退洪水。四是雨水情监测预报和防洪调度现代化能力不足,难以支撑洪水调度管理决策。

为了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田学斌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具有流域洪水控制性的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达标建设3年提升行动,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统筹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御,加大长江、淮河、松辽等流域以农田、村镇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重点涝区治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主产区排涝减灾能力。二是加强水文现代化建设,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严格落实各方面防汛抗旱责任制。三是科学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系统运用“拦、分、蓄、滞、排”措施,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益。坚持旱涝同防同治,加强中长期旱情预报,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提前储备、科学调度抗旱水资源,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