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用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人民政协网乌鲁木齐9月9日电(记者 张家铭)穿过距离乌鲁木齐市区40公里的天山北麓,走进新疆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翠的行道树,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宛如散落的金色碎片。这个曾“人多地薄、半年种地半年闲”的贫困村,如今已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书写出一部因地制宜、奋斗求变的乡村振兴佳话。
“以前我们住泥巴房,走泥巴路,喝涝坝水。外面下雨,家里也下。”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平西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桂琴在村史馆向记者介绍。作为在村里工作18年的带头人,她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几十年来,平西梁村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冰雪文旅和夏季避暑双向发力,让村民不仅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更迎来源源不断的游客。“真正的转变是2016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打响了第一张名片。”李桂琴表示,2018年,村“两委”进一步升级思路,提出“整村打造民宿”的特色产业规划。面对村民顾虑,先后召开5次村民大会、15次村民代表会议深入沟通。经过11轮艰苦谈判,最终推动企业与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合同,规模化、多元化的民宿集群逐步成型。
为整合发展优势,平西梁村采用“企业+农户+集体”模式,构建三方共赢的产业生态。李桂琴介绍:“老百姓出租闲置房屋,统一交给村集体,村集体打包租给企业。老百姓有固定资产收入,还有劳动力转移收入。”她亲自参与招商引资,“企业来投资并非天经地义的,要像保姆一样帮助企业解决落地问题”,李桂琴介绍,有时甚至会自己请企业的负责人到家里做客,她亲自下厨给企业家们做饭,坐在一起“唠家常”,让企业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企业凭借资金、管理和运营优势,引入先进理念与服务标准,助力平西梁村提升旅游品质,开拓客源市场,为产业注入专业活力。
在企业助力下,农户实现“多元增收”,以闲置房屋和劳动力入股,获得每年2.5万—5万元的稳定房租,还可就业于民宿、滑雪场,或依托周边资源开展特色经营。而村集体则发挥承担“保障支撑”职能,牵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资产入股参与产业,收益全部用于村庄公共事业与民生改善。
目前全村60家民宿中,本村村民开办7户,其余53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这些民宿各具特色,有亲子主题的“儿童”民宿、欧式风格的“罗密欧”民宿,还有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特色民宿,全村床位达5200多个。通过集体资产入股,收益反哺民生,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活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24岁的谢成禹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在村中创办“山前禹逅”民宿。她回忆道:“2020年第一次来到平西梁村,偶然遇到这里的村干部,当他们知道我有开办民宿的想法时,便当即热情地带我挑选房屋。”这份说干就干的热情打动了她。毕业后她毅然投入260万元来村创业。让她更惊喜的是,村里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务。“从找施工队到办理手续,村里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我这里来三四趟。原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审批流程,村里帮我用了7天就办下来了。”开业仅两个月,她的民宿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并开始筹备第二家民宿。据李桂琴介绍,如今平西梁村年轻人不再外流,还吸引外村人来此就业。
平西梁村立足资源,打破“季节限制”,构建冬冰雪、夏避暑的四季旅游格局。冬季依托丝绸之路滑雪场,带动周边民宿、餐饮、装备租赁等产业繁荣;夏季凭借森林茂密、群山起伏的自然风光,开放采摘、露营、康养等项目。有村民向记者表示,现在全家完全依托旅游生活。冬天当滑雪教练,夏天带旅游团、做租马生意,每年收入非常可观。李桂琴表示,为了打造更加规范的文旅模式,每年三、四月的旅游淡季,村里也会集中安排培训,“打造人人都有技能证、人人都能上滑道的人才格局”。
数据最具说服力,平西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二十年前的“寥寥无几”增长至3.96万元,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9%,旅游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70%以上。2024年全村集体收入达85万元。
展望未来,平西梁村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企业+农户+集体”模式,挖掘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潜力,推动冰雪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李桂琴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全疆民宿第一村,以我们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