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乐学营口” 乐在何处?
——辽宁省营口市政协提案助力丰富区域教育品牌内涵
近日,辽宁省营口市2025年初中综合实践周第一周闭营仪式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举行。大屏幕上播放着实践周活动的精彩瞬间:在无土栽培课堂上,孩子们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将无土栽培蔬菜与鱼类养殖相结合;在无人机驾驶体验课上,他们操控无人机在模拟足球场上精准射门;在盖州鸿雁山,他们合作搭建“罗马战车”并学习野外急救技能……一个个镜头,既串起了孩子们快乐蜕变与成长,也是市政协委员建言资政推动政策落地的生动呈现。
今年年初,营口市政协委员杨华云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乐学营口”教学体系的建议》。如今,大半年过去,这件提案中的建议得到承办部门的积极采纳,提案成果得以有效转化。
“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杨华云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明提案初衷。数据显示,营口市现有16.3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但经过走访调研,从2024年3月到11月只有约5.13%的学生参加过科学实践活动。“如果科学教育只停留在书本上,那我们的孩子怎么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我觉得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给科学教育‘加点料’。”
在提案办理工作的推动下,营口市教育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科协等16个部门出台了《营口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师资建设、课程开发到校外研学,形成了协同推进的格局。“过去科学教育是‘单兵作战’,现在是部门联动、社会协同。”营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教育集团青年总校的科学课堂上,孩子们正跟着老师探究“摩擦生电”的奥秘、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把科学做成能看见、能操作的游戏,孩子们就学得特别投入。课堂氛围完全不一样了。”老师感慨道。
不仅课堂变了,社会“第二课堂”也逐渐丰富起来。在市科协的指导下,营口各县区科协联合学校、社区和科技馆,开展“科普大篷车”“科学家进校园”“科技馆里学科学”“我和妈妈学科学”等活动。今年4月,市科协、市教育局联合启动“科技助苗行动”,组织200余名学生走进气象陈列馆和航空遥感基地开展研学。“孩子回来后天天跟我说要当科学家。”“这种活动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家长们的感受非常直接。
提案中提及的“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制度也逐渐落地。目前,营口全市190多所中小学已全部聘请科技辅导员和科学副校长,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通校内外科学教育链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副校长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他们要定期带学生做实验、搞竞赛,让科学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兴趣和能力。”
在营口师资力量的快速提升也为科学教育的丰富性提供了保障。“我们参加的培训特别实用,回到课堂就能用。”营口市红旗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说,“以前讲实验时心里没底,现在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探索,自己也在成长。”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营口市开展各类教研培训500余次,覆盖教师3000余人,举办教师岗位练兵活动692人次。
如今,“乐学营口”理念在科学教育领域逐渐落地生根,孩子乐学、家长乐见、教师乐教。家长们从起初担心科学课“耽误成绩”,到如今主动支持孩子参加科普实践;教师们从被动“补课”,到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政府部门从分散推进,到协同发力……一件提案带动多方合力,凝聚成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今年营口市举办的第40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营口市站前区红旗小学四年六班的姚崇煜同学凭借“追光机器人”夺得一等奖。他说:“我希望把这个小发明升级,让它有一天能用在航天和农业上。”
“当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探索的光芒,我们就知道,为了这件提案付出再多都值了。”杨华云说。
短评:
让科学之光点亮孩子的双眸
本报记者 王金晶
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委员杨华云的一件提案,犹如一颗火种,引燃了多方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燎原之火。
曾经,营口市仅5.13%的学生参与过科学实践,“书本化”科学教育难以培育创新之苗。在政协提案的推动下,16个部门协同出台实施方案,科学副校长制度全覆盖,“科普大篷车”“科技助苗行动”等活动让社会成为“第二课堂”。
而今在营口,多所学校获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学校”等称号;小学科学课程《科技改变世界》荣获部级精品课。教师培训500余次覆盖3000余人,超2万人次学生参与科创赛事……事实印证着改革的深度——科学教育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形成了家校社协同的生态链。
提案推动,改革“破壁”——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马德堡半球实验走进课堂;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整合;打破认知壁垒,让家长从“担心耽误成绩”转为主动支持。小学生以“追光机器人”斩获大奖,那句“要用到航天和农业上”的童言,正是科学素养生根发芽的最佳注脚。
小提案能释放大能量,助推制度创新为科学教育“加料”。当探索的光芒照亮孩子眼眸,不仅“乐学营口”理念根深叶茂,更为创新人才培养写下快乐的注脚。(记者 王金晶 通讯员 祁华松)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