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民革
民革安徽省委会:全方位赋能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建议尽快制定《安徽省“十五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规划。构建与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院士专家、企业、金融投资、产业协会等资源普遍链接、共生共享的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互动。
生物医药是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单元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也是我省生命健康新兴产业链之一。2023年,全省规上医药工业实现营收962.35亿元,同比增长2.32%,产品结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质量品牌、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但是,我省生物医药产业与沪苏浙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2023年,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亳州最高,为1800亿元,合肥其次,为1000亿元,其他地市产业规模较小。而江苏省苏州市仅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值近2200亿元,无锡市为2000亿元,其他地市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行业发展不均。江苏省在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等各个领域都有均衡发展,而我省产业发展参差不齐。
二是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龙头企业少。江苏省营收百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上百家,而我省尚无上百亿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弱。在2024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50强榜单中,江苏省有13家,我省只有2家。
三是产业扶持政策不优。产业谋划不深。我省出台了《安徽省“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支持合肥、阜阳、亳州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而江苏省不仅有省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且8个城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出相应规划,形成了贯穿南北的生物医药产业网。此外,相比江苏,我省存在服务意识不优、审批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布局产业发展。一是重规划。尽快谋划制定《安徽省“十五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高端器械、新药研发等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以合肥、亳州为中轴,以各地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或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制定专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强优势。进一步打造中药材基地、打造“十大皖药”品牌,加大开发、研发力度,优化升级中医药健康产业链。三是补短板。我省创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相较于沪苏浙地区差距明显。要开展重点招商、针对性招商,招引、承接引进一批龙头医疗器械企业,补齐短板。
二、 加大创新研发,强化产业集群。一是搭平台。构建与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院士专家、企业、金融投资、产业协会等资源普遍链接、共生共享的平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互动。育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我省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分领域招引综合实力强、市场化水平高、对集群发展有关键性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入驻;同时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进行培育。二是强研发。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研发优势,形成大企业带动辐射小企业,逐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三是聚集群。主动对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优势产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产业承接,在具备产业优势的合肥、亳州等地构建我省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支持条件好的地市构建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园或产业基地,逐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三、 完善政策机制,培育产业发展。一是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我省生物医药产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和监管环境,在产业集中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设立省药监局工作站、省药检院工作部、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分中心、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分中心等,为企业提供“家门口”一站式便捷政务服务。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精准帮扶政策,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要素流动,加大在人才、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参照江苏苏州做法,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