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民建
民建安徽省委会:向“新”奋进 赋能产业升级“源动力”
建议聚焦全省产业需求,结合各地创新资源优势,统筹分类组建产业链研究院,与大院大所开展联合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中小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完善开源共享的“竞争者合作”机制;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速度,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如:科技研发与需求存在错位,技术攻关与市场脱节;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技术转移服务能级不高,技术经理人紧缺;科技资源整合不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社会资本介入滞后等。
为此,建议:
一、 需求牵引,双向奔赴。校准创新方向,推动成果有效供给。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开展大体量、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原创性成果。二是聚焦全省产业需求。围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七大创新领域未来产业,结合各地创新资源优势,统筹分类组建产业链研究院,就基础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重大工艺创新,与大院大所开展联合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深化“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从源头推动成果与市场对接。
二、 因企施策,壮大能级。突出“量身定制”,增强企业研发创新和增资扩产的信心和热情。对龙头链主企业,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土地等要素集成优势,吸引企业将研发资源向安徽倾斜,对新认定为省级、国家级创新中心的,适度加大奖励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高企,“免审即入”标准化园区,不受亩均税收、投资强度等门槛限制;对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以奖代补”减免租金;对有研发成果的,省市县三级给予叠加奖励。对传统制造企业,抓住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对照设备更新清单,制定企业改造方案,对企业技改项目按实际产能给予补贴。对中小企业,加快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中小企业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完善开源共享的“竞争者合作”机制,构建共同成长格局。
三、 以改促效,畅通路径。用改革疏堵点、破卡点,加快产创融合。一是解决“果不熟”。落实高校、院所、国企创新成果自主处置权,推广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包干制”。支持条件好的园区、骨干企业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等,为成果熟化提供服务。二是解决“接不上”。加快科技服务业招引,重点引进设计开发、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机构。将技术经纪人纳入省人才计划,根据有效需求挖掘数、促成技术合作数及总金额等给予奖励。三是解决“交易难”。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分级成立科技成果专家论证咨询委员会,健全协商协议、挂牌交易等定价模式,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拍卖会、成果展示交易会等,推进成果在皖产业化。
四、 多链协同,优化环境。持续完善创新生态,让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一是用好区域资源。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支持企业在外共建“研发飞地”“人才飞地”。全面开展科技招商,吸引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在皖建立科创“反向飞地”。二是丰富应用场景。完善全省应用场景推广目录,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供需对接、场景路演等活动,引导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采购“三新”“三首”产品,放大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辐射效应。三是多元资金投入。引导更多资本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建议推广浙商银行普惠科创贷做法,丰富科创金融产品,畅通知识产权交易、质押融资质物处置渠道。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