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实现从‘个体善举’到‘社会善治’的跨越”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

2025年09月11日 09:14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在9月5日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之际,民政部等7部门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启动并深入推进慈善文化“五进”活动,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立体化传播,让慈善理念融入社会肌理,为构建美好生活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为深入解读“五进”活动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价值、推进要点及慈善文化建设方向,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就如何以“五进”活动为抓手,推动慈善文化从社会共识转化为全民行动,分享其独到见解与实践思考。

——编者

9.11 10版 配图(8182991)-20250911090442

记者:在我国慈善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慈善文化如何通过其价值引领功能,为民生福祉提升注入新动能?

张春生:慈善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本质上是为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注入“精神黏合剂”与“行动驱动力”。从理论层面看,慈善文化并非单纯的道德倡导,而是通过价值塑造,将“利他”理念转化为社会共识、制度设计与个体自觉,这正是其赋能民生福祉的核心逻辑——让慈善从“少数人的爱心奉献”转变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覆盖民生需求的“多元响应网络”。

具体到民生福祉提升,慈善文化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需求匹配的精准化,通过培育“共情式”慈善认知,让社会力量更敏锐地捕捉困境群体的真实需求,比如乡村老人的养老服务、城市困境儿童的教育支持,避免慈善资源“错位供给”;

二是资源整合的协同化,以文化认同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壁垒,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形成民生服务合力,让民生保障从“政府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共同参与”;

三是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化,通过“慈善﹢教育”“慈善﹢就业”等文化浸润,不仅解决群众眼前的生活难题,更帮助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比如对低收入家庭的技能培训慈善项目,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实现民生福祉从“短期帮扶”到“长效提升”的跨越。

记者:慈善文化“五进”活动从哪些层面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价值?

张春生:从实践路径看,这种价值的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分层渗透、系统赋能,从而实现从“个体善举”到“社会善治”的跨越。

进机关,是为“社会善治”筑牢制度根基。通过将慈善文化融入政务理念,推动机关干部更深刻地认识到慈善在民生保障中的补充作用,进而在政策制定、资源调配中为慈善事业预留空间,比如在社区治理规划中纳入慈善服务站点建设,让慈善成为政府民生工作的“有益伙伴”。

进企业,是为“社会善治”激活市场动能。“五进”活动通过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推动企业将慈善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从阶段性捐款转向长效化公益项目运营,或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开发慈善产品,像互联网企业搭建公益捐赠平台,为民生改善提供更稳定的资源支撑。

进乡村与进社区,是为“社会善治”搭建基层阵地。乡村与社区是民生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五进”活动通过在基层培育慈善文化,一方面能激发群众的自治活力,比如组建乡村慈善互助会、社区慈善志愿者队伍,让邻里之间的“小善”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大能量”;另一方面能打通慈善资源下沉的通道,让城市的慈善力量与乡村的民生需求精准对接,让社区的慈善服务与居民的日常需求紧密贴合,真正实现民生需求在哪里,慈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进家庭,是为“社会善治”培育源头活水。通过“五进”活动让慈善理念走进家庭,比如开展“家庭慈善日”“亲子公益活动”,能让慈善从成年人的选择变为代际传承的习惯,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慈善文化的传播者与实践者,“个体善举”就会自然转化为群体行动,进而形成“人人可慈善、处处有慈善”的社会氛围,不是靠外部强制,而是靠内在认同,让民生改善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

从根本上说,“五进”活动的价值,就是让慈善文化成为具体实践与治理动能。当慈善理念通过“五进”融入机关的政策、企业的战略、乡村的治理、社区的服务、家庭的生活,它就能真正成为民生福祉提升的“新引擎”,推动我国慈善事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为“社会善治”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记者:考虑到不同场景的受众特点、接受方式以及对慈善文化的需求差异较大,您认为开展“五进”活动需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以确保慈善文化真正融入不同场景、触达不同人群?

张春生:“五进”活动要真正让慈善文化融入不同场景、触达不同人群,核心在于避免“一刀切”的形式化推进,必须立足各场景受众的本质特征,做到精准匹配、因地制宜,这既是慈善文化传播的规律所在,也是确保活动实效、实现从文化覆盖到价值认同的关键。

从实践层面看,重点要把握好四个维度的适配性问题:

第一,内容供给要与受众需求同频,避免“泛化传播”。不同场景的受众,对慈善文化的需求痛点截然不同,不能用一套内容贯穿所有场景。比如进乡村,村民最关注慈善能否解决“急难愁盼”,要多讲慈善助医如何报销、慈善助学有哪些渠道,用“家门口的帮扶案例”替代抽象理论,让慈善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第二,传播方式要与受众习惯契合,避免单向灌输。不同人群的信息接受习惯不同,强行用统一方式传播,只会让慈善文化“飘在表面”。进社区要激活“邻里传播”,比如培育社区慈善志愿者队伍,让居民中的热心人成为传播骨干,通过“邻里互助微信群”分享慈善信息,或在社区广场开展“慈善便民服务日”,让居民在享受服务中感知慈善。

第三,主体协同要与场景特性适配,避免单打独斗。每个场景的慈善文化传播,都需要依托场景内的核心主体,形成多方联动的合力,否则很难扎根。比如进企业,要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设计“慈善指南”,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公益方案”,为大型企业对接“国家级慈善项目资源”,同时推动企业内部成立慈善工作小组,让传播有组织保障。

第四,效果评估要与场景目标对标,避免唯形式论。判断慈善文化是否真正融入场景,不能只看“搞了多少活动、发了多少材料”,而要聚焦“受众是否产生行动转化、场景是否形成慈善氛围”。同时,评估要因地制宜,让评估成为优化传播的“指挥棒”,而非简单的任务考核。

说到底,“五进”活动的核心不是完成覆盖指标,而是让慈善文化成为不同场景的内生元素,只有立足各场景的本质需求,做到“内容对味、方式对路、主体协同、效果务实”,才能真正让慈善文化从走进场景变为扎根场景,从触达人群变为影响人群。

记者:中国慈善联合会作为行业引领机构,目前已制定或计划实施哪些针对性举措,助力“五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有效开展,确保活动落地见效?

张春生:中慈联作为慈善行业组织,弘扬慈善文化是重要责任。中慈联将根据民政部等7部门的通知部署,结合行业职责,动员引导广大会员单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共同参与“五进”活动,形成共同推进“五进”活动的行业合力,让“五进”活动不是孤立的文化传播,而是与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公众参与深度结合的系统工程,真正让慈善文化融入社会各角落,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打造宣传矩阵。充分利用自媒体,联合中央媒体和知名地方媒体,联动新媒体平台单位,开设“慈善文化五进”专题专栏,集中宣传活动动态、优秀案例、感人故事,提升慈善文化在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家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是制作宣传素材。联合专家学者和地方慈善组织,深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基因,紧密结合现代慈善事业的丰富实践,策划制作一系列有深度、高质量、易传播的慈善文化新媒体产品(如短视频、海报、宣传册等),丰富宣传内容。

三是提供支持保障。支持慈善组织将慈善文化传播融入慈善项目,组织专家学者为会员单位和地方行业组织开展慈善项目和“五进”活动提供法律、政策、项目设计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对接、项目合作与经验分享。

记者:未来我国还应从哪些维度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慈善文化建设,从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张春生:从长远看,在“五进”活动基础上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助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需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系统思维,坚持目标导向。

首先,要加强政策保障。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将慈善文化、志愿文化等有关内容纳入规划,明确工作方向;鼓励地方制定出台慈善文化宣传的配套政策、工作计划等,提供工作指引;健全慈善文化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对成效突出的慈善组织、企业、个人给予表彰,激发社会广泛参与,并探索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国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中增设慈善文化指标。

其次,要丰富传播内容。要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慈善精神、慈善历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机结合传统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并将其具象化、生活化、场景化,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温度的慈善文化研究成果,创作一批承载慈善文化之魂,接地气、聚人气的慈善文化IP,实施一批扎根基层、喜闻乐见的慈善文化项目,增强社会公众的精神共鸣和文化自信。

再次,要拓展传播场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场景、新业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慈善文化传播阵地。如“慈善﹢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慈善课程,“慈善﹢文旅”开发公益文旅线路,“慈善﹢社区”搭建基层慈善服务平台等,让公众在日常场景中便捷参与慈善,形成“人人可慈善、时时能慈善”的氛围。

最后,要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慈善传播方式,通过影视化、综艺化、游戏化、沉浸式等形式传播慈善文化,依托使用广泛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游戏平台讲好中国慈善故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让慈善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与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产生深度联结,切实提升慈善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慈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