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常香玉的座右铭
常香玉9岁随父学艺,练就了一副金嗓子。她博采众家之长,“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凭借出色的扮相和嘹亮的嗓音,开创了豫剧艺术的常派唱法。
1938年春,日军频繁轰炸开封。常香玉目睹老百姓东躲西藏、担惊受怕的境况,对日寇的暴行恨之入骨,遂萌生了排演爱国戏《打土地》的念头。在剧中,常香玉以青衣扮相饰演逃难村妇,在土地庙中狠打土地爷塑像,然后悲痛欲绝地碰死在庙门口,以此来控诉日军侵华罪行。《河南民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该剧“为历来各剧所未有。激发了爱国情绪,加强了抗敌精神”。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满怀报国热情的常香玉决定进行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当时,购买一架米格战斗机需要15亿元(旧币),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决心已定的常香玉毅然带领剧社走遍大半个中国,半年时间里巡回义演178场,募集救国资金15.27亿余元,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随后,常香玉还率领豫剧团,到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了慰问演出。彭德怀紧紧握住常香玉的手,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常香玉,你真不简单!”
常香玉德艺双馨,始终以百姓利益为重,一直坚持“三三三制”演出原则: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为最基层的观众巡回演出。2003年底,80岁的常香玉身患癌症,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一段《柳河湾》清唱,成为了她舞台生涯的绝唱。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郑州病逝。一个月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称号。(王剑)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