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汪曾祺钟情苦菜汤
汪曾祺旅居昆明的7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滋养期。这座边陲小城的烟火,在他笔下化作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其中,苦菜汤这道看似平凡的美食,承载着他半生的回忆与眷恋。
昆明的甬道街是汪曾祺常流连之处。街边有一家专卖鸡枞的小馆子,让他念念不忘。馆子门口那口热气腾腾的大锅,煮着不加盐油、仅添猪小肠同熬的苦菜汤,汤色清亮,味道苦中回甘。食客可自取大碗盛汤,分文不取,尽显昆明人的豪爽。多年后,汪曾祺仍赞叹:“汤甚美,因为加了一些洗净的小肠同煮。”
初到昆明,汪曾祺便听闻俗语“姑娘叫老太,芥菜叫苦菜”,这使他误以为昆明人口中的苦菜就是芥菜。直到晚年写《昆明的菜》时,他仍对此感到困惑,虽云南友人坚称苦菜“别是一种”,但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记载“苦菜即芥菜,性寒可清热”,这种植物学与民俗学的认知差异,成了他心中难解的谜团。实际上,昆明的苦菜是滇中特有的野菜,与江南芥菜截然不同。
在战乱年代,西南联大的穷学生们常面临生活窘迫,免费的苦菜汤配白饭,成为他们艰难时日的慰藉。多年后,汪曾祺再访昆明,却发现苦菜汤已悄然改变:汤里不再只有小肠,食客还需蘸水佐味,曾经“掰块水煮”的质朴吃法渐被取代,这让他深感怅惘。
如今,昆明街头苦菜汤依旧在瓦罐中煮着,只是那任人自取的大锅已难觅踪影,汪曾祺笔下的汽锅鸡馆也不复当年模样。但这道平民美食,如同他的文字,在岁月沉淀下愈发清简醇厚,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让后人能借此触摸那个时代的昆明。(冯娜 张泽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