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军事历史
麦城的烽火记忆与当阳绿色新生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11日电 当阳,这座矗立于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过渡带的古城,旧称“麦城”,因《左传》“天子当阳,诸侯用命”得名,既藏着赵子龙长坂坡救主、关羽败走麦城的忠义传奇,更镌刻着80多年前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民众浴血抗战的英雄印记。如今,这片红色热土,已蝶变为山清水秀环绕的生态绿城,续写着从“英雄战地”到“生态标杆”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1938年春,当阳青年刘宝田成为当地土地革命后首位在抗战时期入党的党员。同年6月,他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回乡,把自家院落变成党组织的‘神经中枢’,抗日火种就此在当阳根。”在襄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当阳市史志研究中心向建民讲述着当年的烽火往事。
史料记载,抗战前当阳人口达29.3万,抗战期间死伤8.7万余人,2.4万头耕牛、679万石粮食等资源被掠夺,“杀人坑”“杀人洞”遍布乡野。当阳人民从未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支支抗日武装在残垣断壁中崛起,用忠义与热血筑起了一道捍卫家园的坚固防线。
当阳党组织在日军入侵中互相失去联系,但大多数党员都按照党的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原则,在自己负责的岗位上积极行动起来。当阳沦陷后,刘宝田带着南宁乡自卫队的人员和枪支转移到香炉山的谈家冲一带,刘华廷带着
1940年9月,襄西人民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襄西独立团,刘宝田担任第二大队队长,率领200余兵力在土门垭、鸦鹊岭等地频繁袭扰日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荆当大队转移,中共当阳县委员会仍坚定地留下武装力量;1942 年,荆当抗日游击大队重建,继续在敌后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1943 年中共当阳县委恢复,迅速扭转了敌后抗战的艰难形势。
“当阳的抗战,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向建民介绍,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用“贴烧饼”战术,频繁破坏日军交通线、埋设地雷、解救受难群众。
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当阳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覆盖约15万人口。6年的敌后抗战,当阳根据地为主力部队输送了一个团的武装,5670余名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英勇献身,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的千钧重量,让这座古城成为鄂西抗战的重要堡垒,在鄂西敌后抗战中发挥着稳固而关键的作用。
硝烟散尽,精神永续。如今,当阳循着时代脉络,完成了从“英雄战地”到“生态战场”的转变。
当阳是湖北的直辖县市,由宜昌代管,地处湖北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接宜昌,东连荆州古城,北通襄阳隆中,交通极为便利。
宜昌拥有232公里长江干线,占全省长江径流里程近四分之一。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宜昌思路明确: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创新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三峡集团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宜昌市猇亭区、夷陵区、当阳市等地投资建设多个长江大保护项目,在昔日的抗战热土上打响了一场守护长江的“生态战役”。
2018年6月,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基地公司猇亭长江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全域推进管网改造、系统开展岸线整治、深度实施生态修复,让污水收集“无死角”、江滩岸线“换新颜”、滨水空间“复生机”;2020年9月,在宜昌市夷陵区集中推进污水处理项目,高标准建设生态补水工程、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网设施体系,从源头削减入江污染物,让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沿岸生态景观焕发新生。
2022年5月,在当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峡集团推进沮河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在25万平方米的治理范围内,建设者们清理河道淤泥、修复岸线植被、完善市政污水管网,从源头切断污染,让浑
生态之变,百姓感受最真切。62岁的陈先生以前不爱出门,如今几乎天天来公园散步:“环境好、场地多,现在身体都变硬朗了。”“快看,白鹭又在沮河边觅食了!”
秋日的沮河坝陵桥下,家住附近的杜先生指着水面上嬉戏的水鸟说。
漫步今日当阳,生态之美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玉泉寺的红墙青瓦依旧映着青山,多了几分沮漳河碧波折射的灵动;抗日纪念馆里的红色故事仍在传颂,如今又添了熊家山生态公园的绿色景致作伴。
这座80年前“与子同仇”的抗日战场,如今成为“共护长江”的生态前线。当抗战烽火化作满目青山,当阳大地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诠释着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全面绿色转型的深刻内涵。(秦明硕 周金雨 刘丽佳)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