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讲好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走进甘孜”实地走访活动侧记

2025年09月11日 14:5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为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础,9月5日至7日,中央民族大学与人民政协网合作,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实地走访活动,就有关课题进行实证调研和理论探讨,并在康定市与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四川民族学院共同举办“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走进甘孜”实地走访活动。活动期间,多位专家学者、革命先辈后代、中央民族大学和四川民族学院的师生对康定市雅拉乡三道桥村川藏铁路康定段建设工地和塔公镇多饶嘎目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木雅文化传习所和学校进行实地走访,并开展学习宣讲、共建基地、捐赠书籍等活动。

专家宣讲,让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入人心

在海拔3950米的多饶嘎目会议展览中心,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主任、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朱维群,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冯俊,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严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喜饶尼玛,四川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拉加当周,朱德外孙刘武等,围绕“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为当地1300余名干部、群众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深入人心的学习宣讲活动。

在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讲中,朱维群提到,甘孜这片土地为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域样本。当前,甘孜地区各民族共同参与区域发展、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正是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生动实践,也为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主动顺应这一规律,积极深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拓展交往的广度、增进交流的深度、提高交融的融洽度。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所有民族成员的自觉认同和共同追求。

冯俊在宣讲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加大力度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和阐释。

鲜活样本,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走进甘孜”实地走访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多饶嘎目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通过视频致辞表示,多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一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第一个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并颁布实施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的地区,也是四川省第一个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的自治州。在甘孜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校园与社会结合起来、将学术与责任结合起来,以此做到接天连地做学问,深耕田野抒情怀。

在多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严庆与甘孜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舒大春共同为基地揭牌。严庆表示,在甘孜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设立教育实践基地,为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实践场景。舒大春表示,希望通过基地的建设,把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果推介给更多人,助推甘孜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助力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代表,由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多吉扎西筹建的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对促进当地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文旅融合、经济增收、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严庆表示,将通过此基地,发挥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扎根田野、深入实际,系统挖掘、全面总结甘孜州民族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时把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先进经验总结好、提炼好,讲好“甘孜故事”。

揭牌仪式现场,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人民政协网、甘孜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实践与宣传方面,开启了“校地媒”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新篇章。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中国书房”和“康定市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心”开馆以及赠送红色书籍等仪式。由崇贤馆馆长李克等爱心人士捐建的“中国书房”落地木雅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在充满藏式建筑风格的博览中心内,打造了一处由中华传统经典构成的线装书房。李克表示,这处“中国书房”不仅是游览的文化空间,更是一处向中华文明致敬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亲手触摸中华文明的文脉跳动,感受它的厚重积淀与仁爱力量。(毛立军)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