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人机共生”,轻舟已过万重山——2025外滩大会上的这些观点值得关注

2025年09月11日 15: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9月11日电 9月11日,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以下简称“2025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英出席开幕式。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

资料显示,自2020年起,Inclusion·外滩大会连续举办四届,已打造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和产业间的高规格开放对话平台。

2025外滩大会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创投生态”“全球对话与合作”“负责任创新与普惠未来”五大主线,通过众多论坛和科技展览,不仅汇聚“人机共生”产业好声音、好产品,让“人机共生”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知己知彼

进入2025年,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在以“加速度”重塑人类社会和人机关系。当曾经科幻式的畅想一步步照进现实,兴奋或者担忧,都不能充分说明人类面对AI时的复杂心情。这种情绪,AI也会有吗?

2025外滩大会召开前,“AI十问世界”先声夺人。“大模型一般都以‘回答者’的姿态为人类服务,这次我们是带着对‘未来已来’的好奇和困惑,邀请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大模型参与讨论,请ta们来问人类,最终收集到了AI最想向这个世界提出的十个问题。”外滩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说,尽管早有预期,依然被AI的深度思考和坦荡的态度震撼到。

比如DeepSeek提问:“你愿意让AI管理你的健康档案吗?”ta进而表示:“如果能够掌握健康档案、实现跨时空监测,我将成为强大的超级记忆体,甚至可能掌握和,‘预言’你未来的健康状态。我想知道,你们如何看待这种透明的健康未来?你愿意真正信任我吗?”

再比如,LLaMA提问:“除了用AI降本增效,哪些岗位是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的?”

Qwen提问:“如果未来AI能让人的生计不再依赖劳动,你还会去工作吗?”

Nova提问:“如果AI能帮你优化生命质量,你愿意让渡多少隐私?”

腾讯混元提问:“你会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一些AI的帮助吗?”

Gemini提问:“如果AI做了错误决定并造成损害,AI该背锅吗?”

ChatGPT提问:“人类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

Kimi提问:“你愿意接受算法提供的情感体验吗?”

豆包提问:“人类让AI变得越来越强大是在‘养虎为患’吗?”

Grok提问:“你担心AI幻觉和信息茧房把人类带‘沟里’吗?”

这些来自AI的好奇和诘问,从相对宏观的“人机信任、社会分工、劳动的意义、发展机会平等”,到更加具体的“知识传递、情感抚慰、信息茧房、AI幻觉、安全隐私”,几乎都在表露其迫切希望与人类有更坚实的共生基础。

共生共创

“当你在世界某处的一座大城市清晨醒来,电网已经忙于平衡负荷,医院在为晨间查房做准备,公交和地铁正在重新安排车次,街道上的摄像头和仓库里的机械臂不会和你打招呼,但它们已经在做出影响你一整天的很多决定。许多这样的日常选择,都是由会学习、会调整、会主动行动的系统做出的。人工智能不仅是自动化工具,还是‘会行动的主体’,它们有能力自己做决定,有时甚至能自己创造出全新的想法。”在“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看来,当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新成员时,生活的节奏会悄然发生改变。

当然,这样的变化使一些人兴奋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担心。比如尤瓦尔·赫拉利就认为,人类所面临的人工智能危险,不是“一个坏人按一个坏按钮”,相反,危险在于诸如一行植入清算系统的代码,一道固定在战术逻辑的指令或者是一种嵌入招聘、贷款环节的评分标准。“科幻小说让我们习惯于担忧‘机器人叛乱’,但真正的危险更安静且更令人恐惧——决定权会不会从我们可质询的人类,移交给看不见的算法?”尤瓦尔·赫拉利这样说。

也有人提出,人工智能虽然写文作画已经做得很好,但干活的能力,还是“一片荒漠”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及他所创立的宇树科技,以在机器人领域的惊艳表现而为人所知。不过据王兴兴透露,在2011年时他曾对AI也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门,相关的学习资料也较少。

“当时我看了几本书,觉得能做的有限,后来就没花太多时间关注,这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王兴兴说,好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AI与机器人结合,真正落地干活。

实际上,AI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AGI能力,能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

在数据层面,数据采集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也需要提升数据的利用率。在模型层面,当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并不理想,并且在机器人领域,模型与机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比如根据一个生成视频让机器人学做家务,单纯的视频生成可能已经比较好,但是如何将视频生成与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仍然非常有挑战。

除了数据及模型算法外,AI时代的组织管理也是一门新课题。王兴兴表示,宇树是一家以硬件为主要产品的公司,随着业务快速发展,人员规模更大之后,可能会带来协作效率的降低,需要花时间探索更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对我个人而言,这个时代是非常激动人心的。”王兴兴说,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前沿之思

当数据、模型、算力乘上了时代赋予的更大变量、规模被千倍万倍地放大,业界发现,资源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今天,模型权重开放本质上是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开放,有了模型的开放,人们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计算资源,去重新做有人能替你完成的工作。”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更值得一提的是,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我们要做的也绝不是只把人工智能用在手机上、电脑上,事实上,人工智能不应缺失对太空的探索与利用。在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之后,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带来第四种卫星,他将其称之为“计算卫星”。

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一箭12颗计算卫星首次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对此,王坚表示,这不是用了简单的深度学习算法做了处理的小程序放到卫星上,而是将一个与地面上一模一样、完完整整的大模型送上了太空,这12颗卫星到达太空后,能够保证对所到之处数据的处理。

“这个项目之所以被命名为‘三体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有无数的主体来共同分享太空,未来能把每一颗卫星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这也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打下基础——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王坚同时表示,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垂直之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25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分享了蚂蚁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在他看来,专业能力是垂类模型的核心竞争力,通用模型短期难以替代,蚂蚁将致力于解决数据、幻觉、伦理等核心问题,让AI成为医生的好助手。

谈及蚂蚁探索AI医疗健康领域的原因,韩歆毅强调了“刚需+中高频”的双重特性——医疗虽属低频行为,健康管理却是高频需求,两者结合可为AI深度服务提供土壤。

而在面对“通用AI与专业AI哪个更适合医疗健康领域”时,韩歆毅明确表示,医疗健康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AI的不可替代性,“AI医疗健康做到极致的话,用户不会走,他们在这里能解决问题。”

韩歆毅进一步解释,AI医疗的终极目标在于能像专业医生一样,提供个性化、精准且可信的建议,包括了解用户身体状况、合理推荐用药、持续健康管理等。而要实现这一点,通用大模型在相当长时间内将难以替代垂类的专业大模型。“专业能力强本身就是一条护城河,用得越多,越了解用户,这种深度认知恰恰是许多基础通用大模型很难做到的。”

“AI会取代医生吗?”面对这一问题,韩歆毅的答案清晰而坚定:“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他表示,蚂蚁致力于通过AI为医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 “全科医生” 靠近;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韩歆毅表示,“我们希望能让名医分身有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同时让大量的基层医生有很好的助手。”(崔吕萍)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