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书写新时代“山海经”

“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掠影

2025年09月12日 09:34  |  作者:刘彤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建成10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9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会上公布的一连串数据背后,充分折射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健步伐和显著成效。

此次会上,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国洪分别结合工作实际,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并详细回答媒体记者关注的问题。

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

关志鸥表示,自然资源部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九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动态掌握了各类资源的状况,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当前,国土绿化面积达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森林覆盖率超过25%,为全球贡献了大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成为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我国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许大纯介绍,能源矿产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十四五”期间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同时深层煤层气取得重大突破,仅鄂尔多斯盆地就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接近过去10年新增总和。

通过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记者了解到,自然资源部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出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蓝图”。同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优化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坚决守住粮食安全根基,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目前,城乡空间的品质明显提升,让老百姓尽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关志鸥说。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不少废弃矿坑、荒山秃岭成了绿色生态网红打卡地。对此,孙书贤表示,通过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书写了一卷卷新时代的“山海经”;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绘就了一幅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广东、浙江等地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全国已经累计完成整治面积超过1000万亩,建成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重点海域,建设“蓝色海湾”“美丽岸滩”“和美海岛”,组织实施8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当前,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的面积达到了46.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国各地还将继续因地制宜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秀美乡村还将不断呈现。

聚焦“什么用途”“如何利用”,自然资源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明确用途,合理设定权益,为资产赋能增值。

“比如,深圳南头古城,原来是一个城中村,但深圳没有大拆大建,在稳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规划优化空间结构和用途,升级业态,改善人居环境,使原来的城中村成为旅游热点和城市发展的亮点。再如,内蒙古牙克石分季节规划湿地空间用途,冬季设置冰面特许经营权,建成国内最大的冬季汽车测试基地,把‘冷资源’变成了‘热产业’。”庄少勤举例说。

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部加快构建了“一张图一套数一张表”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治理效能——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科学配置各类自然资源;通过建立自然资源“一套数”监测体系,形成了共享数据底座;通过建立自然资源“一张表”评价机制,进一步明晰了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围绕解决所有者不到位的问题,自然资源部明确资源“归谁所有、由谁来管”,为资源变资产奠定基础。在编制所有者职责清单基础上,着力深化拓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从传统的房屋不动产登记向所有自然资源拓展,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目前,5个国家公园已经完成了确权登记,全国1096个重点区域完成了确权登记,使得绿水青山都有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产权明晰后,充分激发了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主体责任。

科技在助力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向科技要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打造了领先世界的资源供应体系。许大纯介绍:“我们加大勘探力度发现了‘亚洲锂腰带’,从东往西横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已找到了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同时,突破关键技术,在钾盐卤水中提取锂资源,在低品位的锂云母中提取锂资源。氦气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现在通过科技攻关形成了在天然气中提取氦气的技术体系,使我们国家的氦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国内产能可以满足核心需求。”

会上,有国外媒体关注到“三北”防护林项目面对的挑战和对世界的启示。对此,刘国洪分享了近两年的治沙实践经验,同时也表示,当前“三北”工程正处在全面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水资源供给不足等困难和挑战,将继续在科学施策、狠抓质量、巩固成果、科学攻关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直以来,中国十分重视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先后成立了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在中国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同韩国、蒙古、俄罗斯建立东北亚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网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方案。”刘国洪说。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