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让石窟从“养在深闺”到“破壁出圈”
湖南张家界永定区政协以“天门协商”激活百年石窟文化生命力
人民政协网9月12日电 “作为我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窟艺术群,玉皇洞石窟承载着张家界217年的历史记忆。”近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协“天门协商”专题会议在玉皇洞石窟召开,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为玉皇洞石窟保护利用、探寻文旅融合之路把脉开方。
玉皇洞石窟现存造像40余尊,石刻对联、诗文60余处,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受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部分造像出现裂痕褪色,恢复开放面临资金、技术等多重考验。
“政协与玉皇洞的缘分始于1984年,当时大庸县政协成立后的首件实事便是募捐修复石窟。”永定区政协主席屈春林在开场白中深情回顾。2022年以来,区政协领导班子多次实地调研,助推石窟完成基础设施修缮和环境整治,指导恢复开放工作。数名政协委员提交相关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微建议,助力玉皇洞石窟于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张家界市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4年,区政协又将履职阵地前移至玉皇洞石窟开放项目部。通过“政协委员+文物保护、旅游相关专业人员+社区代表”模式,开展专题协商15次,协调解决石窟保护发展问题12个。
协商现场,委员们带着前期调研成果积极建言。“玉皇洞石窟以石刻的方式雕刻的各种造像、对联和诗文,对研究清代历史、文学、书法、雕刻等有重要意义。”本土文艺家石继丽率先发言。
市经投集团项目负责人现场回应:“全力以赴做好石窟升国保和恢复开放工作。”区文旅局、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也回应了各项支持。
如今,政协的协商成果正加速转化为惠民实效。玉皇洞石窟本体修复工程全面完工,危岩体加固有序推进。2023年景区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周边社区就业6500人次,实现劳务增收230万元。依托石窟文化打造的研学基地,让古老遗产变身鲜活教材,吸引全市20余所学校开展沉浸式教学。(王双 钟燕群)
编辑:董雨吉